1、太平道 产生于东汉时期,是最初形成于民间的早期两大道教社团之一。主要奉持经典是《太平经》,其教义是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使天下太平,以及兴国广嗣,养生成仙的信仰。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172---184年),由东汉巨鹿人张角创立。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利用太平道,发起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是道教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由于遭到统治者残酷镇压而失败,太平道教团组织也渐渐消亡。“黄巾起义”标志道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五斗米道 产生于东汉时期,是最初形成于西南巴蜀汉中地区(今四川及陕西南部)民间的早期两大道教社团之一。创始人为沛国(今江苏沛县)人张陵。奉持《老子想尔注》,其教义是“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劝导民众应奉道守戒,施惠散财,竞行忠孝,修善积德。又叫人修习长生术,积精服气,保养精神,如此便可获得仙寿天福。
3、新天师道 在北魏神瑞二年,由南北朝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者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而创立,后来受到太武帝的赏识,使道教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正式承认,成为官方宗教。主要经典有《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录图真经》。其教义主要是改造五斗米道教义,革除交纳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方术,而代之以儒家礼教制度和神仙道教的服药内炼方术。
4、茅山上清派 茅山在江苏南部,古称句曲山。该道派由东晋时茅山附近信奉道法的许迈家族魏夫人弟子杨羲、许谧、许翙创立。信奉元始天王(后改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神灵,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派祖师。主要经典为《上清真经》。其教义主要传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咒等方术,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后由南朝上清派宗师陶弘景整理编写《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真灵位业图》等,并将所信奉神灵排定座次,编成图谱,使道教的信仰体系更加完备。隋唐时期,上清派为道教第一大宗派。
5、灵宝派 以葛玄为开派祖师,由葛巢甫创始。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和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灵,后来演变为道教各派公认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主要奉持经典为《灵宝经》,其经文及教义受佛教经典和戒律的影响,宣讲三世轮回,善恶报应思想。劝人修功德,造褔田,奉道守戒,检束身口心三业,洗心净行,以求来世富贵福寿,或升仙成真。灵宝派使道教教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追求肉体的长生不死即世成仙,变为积累功德,死后升仙或来世成仙;从注重个人修道养生,变为强调行善济世,救度他人。个人养生与济世度人相结合,这就是《灵宝经》所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要旨。
北宋以后,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出现传授《灵宝经》的道教,他们与茅山上清派、龙虎山天师道并称为江南道教“三山符箓”。
6、全真道 创始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该派奉王重阳为祖师,主要经典是《重阳全真集》、《金关玉锁诀》、《授丹阳二十四诀》、《丹阳真人语录》。其教义纲领是“全其本真”,即“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
全真道受晚唐北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潮影响,在教义及修持方面极力标榜“三教圆融”。全真道反对道教传统的外丹烧炼和符箓驱鬼之术,要求在传道济世中体道悟真。师法内丹方术,主张性命双修,倡导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其修炼包括个人澄心内修的“真功”与传道济世的“真行”两方面。一方面要求信徒除情去欲,忍耻含垢,安贫乐贱,刻苦勤劳;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济贫拔苦,行善积德。学道之人,必须功行两全,既要出世无为(修心体道),又要入世有为(行善济世),二者不可偏废。可见,全真道的修炼更注重宗教伦理的社会实践。
全真道祖师七大弟子及七个支派是:马鈺门下的遇仙派、丘处机的龙门派、谭处端的南无派、刘处玄的随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静派。七派中丘处机的龙门派最盛。
7、净明道 晚唐北宋以后,宋元道教内丹、符箓诸道派吸收儒家思想,产生了堪称儒道融合典型的道派。净明道主要由流传于江西南昌地区,由南宋初周真公等人创立西山游帷观孝道派发展而来,奉许逊为祖师。其教义以融摄儒道为特色,自称其教名为“净明忠孝道”。所谓净明,是指先天无极大道及自我清静本心。净明道提倡忠孝,以“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作为许真君降授的“垂世八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