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王弼的“贵无”思想探析

  汉魏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转型期。东汉末年,两汉经学已经变得烦琐;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由于政治上的压力,也不能畅所欲言,使之在魏正始年间,谈玄说远回避现实的玄学思潮自然渐渐兴起。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有与无的问题,魏晋玄学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有、无含义及其二者间关系的演变。虽然玄学各派对名教与自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的倾向都是把“名教”指向社会伦理原则,如社会等级名分、道德规范、礼法教化等,也就是“有”;而把“自然”指向了与名教相对的天地万物的本真状态和人类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无”。前者以恪守纲常礼法为其伦理原则,而后者则把老庄的无为逍遥自然作为自己的价值依托。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一般称之为“贵无论”。王弼把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称为“有”,把无形无名的抽象本体称为“无”;在社会政治领域,礼仪制度、仁义原则,是有,而礼仪制度、仁义原则背后的人心(特别指圣人和贤者的心),是无。《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王弼的思想主要是通过注释《老子》、《周易》表达的,其中最集中的是两篇短文《周易略例》、《老子指略》,同时也闪现在《周易注》、《老子注》中。
  
  “贵无”是从“无”对万物和有的决定性作用中所产生出的“无”崇尚。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在《论语·释疑》中,他指出:“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可见“无”不是空无,与它相对的概念不是“有”,也不是万有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指超言绝象,不能在现象界找到,不受具体时空有限性限制的本体之道。也就是说,与老子的“无”不同,王弼的“无”不是作为“有”之“没有”的形而下的“无”,而是超越于“有”并与“道”同位的形而上的“无”。他的“无”可以称之为“宇宙统一体”。王弼从本末体用的角度说明有和无的关系:“无”是本,是规律,可以统一天地万物;“有”是末,是现象,是有局限的。要把握住“有”,要将“有”做得好,必须首先把握住“无”。
  
  王弼的“无”形而上学既是“宇宙生成论”也是“本体论”。他一方面把“无”作为“有”的生成者,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生物之本、天地万物之母。另一方面,又把“无”作为“有”的存在根据,天地万物形成之后,“无”并没有和有名有形的天地万物分开,而是作为本体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之体、之本。
  
  王弼认为“以无为本”在动、静关系上就是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王弼在《周易注》复卦注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之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天地之心,即天地本体。天下万物,运化变化,皆依天地之心而得其存在,依本体而各正性命。本体是寂然静定的,万象则是变动不居的。
  
  在认识论上,王弼主张以动变之“有”证静常之“无”。强调以动求静,在运动中把握本体,他认为:“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即从“形”和“有”出发逆向追溯,在所复归到根源处的“无”和“道”中来“成全”“有”和“形”。王弼认为“圣人体无”,即圣人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本体,而且可以认识治世之道。圣人的治世之道是“体无”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
  
  基于“体无”的认识论,王弼提出了“以静制动”、“以静治国”、“无为而治”、“崇本息末”的政治主张。所谓“崇本”亦即贵无。在汉魏之际那样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里,统治者所倡导的名教,已经越来越流于形式而成为束缚人的工具,他们所谓的仁义也只剩仁义之名而无仁义之实了。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他认为“以动治国”的“人治”理论,都是“弃母用子”、“舍本逐末”的,易造成混乱;而君主自处“无名”、“无形”地位,实行“无为而治”,却正可以达到“崇本以举其末”。王弼在《老子注》中还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其所不足。”强调因自然而立名教,以自然无为的态度行有为之治,因为名教伦理原则根源于人的淳朴的天性。这样,在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中,他也就为儒家伦理原则找到了一个基础:即道家的自然原则。
  
  在“天下多故”的魏晋时期,社会名教原则失去了效力,它不能起到整合、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反而严重束缚压抑了个人自由,尤其是当政治阴谋家利用名教来压制个人言行时,它就成为纯粹的政治工具,与其原来作用大相径庭。王弼“以无为本”思想正是在此背景下,揭示了“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同时,在宇宙观方面,王弼深化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从宇宙万物生成论过渡到宇宙万物本体论。另外,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命题,还接触到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点击数:2671  录入时间:2013/1/2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