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战争观——息战
|
一、战争的起源是贪欲,后果是灾难 “息战”是从本源上消洱产生战争的思想根源。 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是为了占有和控制----占有他人的物质乃至控制他人的身体。而其根本是源于人性的贪欲。当人的贪欲无限膨胀时,就表现为杀戮,大规模的杀戮便是战争。 老子生于东周末年的战乱时代,战乱不断。据《春秋繁露》记载“春秋二百四十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清楚的记述了当时的社会乱态。为了满足贪欲,不仅列国之间发生战争,而且为了争夺“君位”(诸侯国君)甚至兄弟阋墙。 “军”出自“民”,战死的“兵”其实质也是“民”。据史记载,战争除死人之外,加上徭役导致田园荒芜,甚至“易子而食”者不乏其例。用“民不聊生”来形容毫不为过。老子见此,深深地痛苦和不安。在第四十六章里写出了“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明确指出了战争之源----贪欲。 其实何止春秋,历史上古今中外,自从有了“人”,战争就没有停止过。人的智慧越发达,战争就越频繁,越残酷。只我们经历到的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战,6500万人参战,死亡10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国家参战,波及20亿人。双方动员兵力1、1亿人。因战争死亡军民9000多万,3000万人流离失所。军费耗资1、3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60--70%。物资损失4万亿美元。中国死亡3500万人,占到近40%。总收入60--70%投入到战争,老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这里引用的数字不一定准确,只是说明战争的残酷) 20世纪以来,世界仍无安宁。阿富汗、朝鲜、科索沃、越战、两伊、海湾等等数不胜数。局部战争更是从未间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死亡和苦难。而得利者则是少数统治者。现在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制造出了毁灭性的武器。战争已无前方后方。一旦战争爆发,人们将无处可逃。现代战争比古代更可怕。因此,老子的息战思想就更难能可贵。更值得重视、发扬和实践。 二、老子的“息战论”源于他的道德精神、伦理和民本思想。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明确提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为什么说兵者是不祥之器呢?第三十章给出了答案:“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必然造成土地荒芜,饥荒和疾病。所以才告诫我们“兵者不祥之器。”作为“君子”是不能随意用兵地。所以首举大旗反对战争。提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章)。他不是简单地反对战争, 而是提出“应该以道德教化来辅佐君主管理国家,而不能以兵——战争来强霸天下”。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思想根源。并告诫好战者(第三十一章):“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一个好杀人的君主地。正所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壮”,盛极也。战争胜利者,胜利了就到了“极”,到了极之后必走向反面。——物极必反。“不道”,违背了自然规律,其结果是“早已”——灭亡。所以,老子是反对战争地,他的反对不是对抗,而是提倡以德育教化来消洱产生战争的思想根源。所以我命题是“息战”。 三、息战的思想源原: 1、民本: 老子的“息战观”基源之一是“民本”。在第二十五章里写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列为与“道、天、地”并列的“域中”四大之一,其重视之度可见一斑。 “域中”应该理解为人类生存空间或生存环境。前三项—道、天、地,都是虚地。而实实在在地、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时时接触的谁最大?是“人”!是普通的老百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什么?法是遵循。地是什么?地是《易经》,的《坤》卦。“厚德载物”,人要象大地一样,承载、包容。天是什么?是《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们一定要正派做人,自强不息。道是自然规律,所以我们的行为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以个人意愿来违背自然规律。老百姓的意愿总是遵循或者说和于自然规律地。人的行为总是顺时而动地。如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如冬寒夏热,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都是古代先民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行为。没有人、也不需要谁来教导。所以顺应民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安定和谐长久。战争违背了民意,破坏了自然规律,所以就不会安定不会长久。现在科技发达了,出现许多“夜猫子”。试看这种反常规的行为不仅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而且也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麻烦。这实质上也是违背“民本”地。 在第四十九章写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统治者、管理者----君主,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制定政策,应该是以老百姓的心为心地。心---利益、意愿。即常说的想人民的所想。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而奴役老百姓。“圣人之在下也,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在下”---虚心。明确指出圣人治理天下,是以诚慌诚恐,小心谨慎的心态,为老百姓办事。也就是今天说的为人民服务。想老百姓所想,做有利老百姓的事。这就需要收敛自己贪欲享乐之心。这是和上边说的相对的。世上所有的贪官,没有不贪图享乐地。贪图享乐就必然搜刮民财,奴役百姓,损害百姓利益。就不会为老百姓办事。那么,如何关心老百姓呢?老子说: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和爱护老百姓,并且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老子是怎样的虔诚,怎样的谆谆教导! 2、谦下: 老子消洱战争根源的第二个论点是“谦下”。《道德经》第二章就写到:“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大道化生了万物,却不把自己看作是万物的母亲-----缔造者。也不据为己有。成功了,也不骄而居功。这是伟大谦下的胸怀。 所以,在行事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圣人的治理是以身作则,用合乎自然规律的、顺应天时民意的方法,教化人民。而不是以“出于自身(集团)利益的政令”来“齐之以刑”的方式治理国家。具体如何做呢?“天下皆知美之美矣,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了,也就知道什么是(恶)不美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了,当然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世上的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相对比较而来的。这是人们朴素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思维定式,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只要你以身作则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通过比较知道善恶美丑自然会拥戴你。 二十四章告诫我们“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固执己见的人,往往是非分不清,事理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难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获得真正的知识,提高自己;自己夸大自己功劳的人,人们不愿意把功劳荣誉给他;自尊自大傲慢不羁不会长久,只会加速自己的失败。 具体来说,如何提高自己“谦下”的修养呢?(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选择或打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人、地、物。创造一个好的心情,心地相潭水一样清澈宁静,----表里如一。和人友善的交往。对强者尊重,对弱者嘉许、称赞,鼓励和理解。做事要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善始善终。做管理者,要正正派派执政,不能徇私枉法,做你力所能及的善事,不能说空话,不好大喜功,说大话做不到。把握好时机,做该做的事。第十二章告诫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奇珍异宝,令人萌生贪念,做出不轨行为,让人远离声色犬马;所以圣人为腹(吃饱穿暖),不为目(声色犬马,奢靡享乐。)故取彼去此——为腹不为目。“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不一定永远是你的,骄横奢侈,会自招祸害。 总之,人没有了私欲,去除了贪心,自然就不会产生掠夺——战争的想法,从而消洱战争与未发之前。 3,无争 老子又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上善若水”他以“水德”来教化人民。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己于道。” 他把水喻为大道。又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也。”水,总是处在低处,比喻不与人争地位,争名利。别人不愿去不愿居住的、条件不好地方,水并不嫌弃它。把一切不利,困难自己承担下来。那么水只有柔弱吗?非也!“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以其无以易也。”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性质。他可以水滴石穿,他可以摧枯拉朽!“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出了善下的真正含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最大的误解是所谓的老子是“愚民政策”这是一部分人误解,一部分反对老子学说的人故意曲解。不尚贤----不崇尚贤名荣誉,人们自然就不会去争夺名利;不以难得之货-----金玉古玩为贵重,老百姓就不会去为盗-----用非法手段去夺取它;不使他们看到声色犬马,就不会产生骄奢欲望,思想就不会混乱;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要去其名利虚荣之心,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没有投机取巧,奢侈淫欲之心,使那些---知---机诈之徒不敢为!-----不敢闹事。你不去将政令强加与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治理不好地。 那么,管理者应该怎样做呢?如前所述要“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斗了还会有什么忧患呢:(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只有“处下”百谷才能汇与你,不自大,虚心谦让待人,人们才能接近你,拥护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之于争。”如果你要在民上——治理领导人民,你必须用好的语言平等的和颜悦色的说话,不能疾言厉色,态度强横;如果想领导人民,必须把个人名利放到后边,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圣人——好的管治者“处上”,处在上边的领导地位,老百姓才不觉得受压迫,不害怕,老百姓才能拥护你,拥戴你做领袖,这样才没有人能争过你。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老子教导我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救人,而无弃人;常言救物,而无弃物;是为袭明。(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意思是:没有不可救药的人,没有无用可弃之物,有德行的人,我们要善待他,亲和他;有缺点错误的人,甚至犯过罪的人,我们也要善待他,用道德教育挽救他,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这也是老子在六十七章说的:“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最后以第四十四章为结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利钱财与性命相比那个重要?为得到名利而搭上性命值不值?想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名利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搜敛得越多必然损失得越多。所以知足不辱,适可而止,不会受到羞辱。知止不殆,知道什么不应该做而不去做,就不会有灾祸,这样才可以长久。我常以“知止不殆”与朋友共勉,更用以警励自己。 也许有人听了我以上的言论,认为我“离题万里”扯得很远了。否!试想如果大家以“百姓之心为心”,兢兢业业做事,谦虚做人,不尚贤不尚贵,不为人先,自甘处下,——不争,以道德赢得人心,还会有战争吗?所以说老子是让人修道,勿枉。没有贪欲之心,怎么会有战争呢?也是做人的道理吧。浅陋之见,聊以抛砖引玉吧。
2011年立夏后三日马恺济于觉迟斋
|
点击数:2287 录入时间:2013/1/24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