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为全明白了,就会遭致困难和祸害。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疾厄。圣人没有灾难、祸患、疾病,正因为他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所以永远不会招来祸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掌握了自然规律却仍表现得好象一无所知,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却自以为全明白了,就会遭致困难和祸害。只有预先防范,谨慎地避免,才不会有病患疾厄。圣人没有灾难、祸患、疾病,正因为他小心谨慎地预先防范,所以永远不会招来祸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不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种是对目前似乎比较完善的现状不满足,而求进一步的“知”。
无论哪一种,都是虚心的态度。《道德经》中最讲究的就是这个“虚”,“虚”才能纳物、容物而变得丰满,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获得长进。其实就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道理。
“不知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是很明白的那个状况。得了一鳞半爪的知识就以为什么都知道了,这是“小器易盈”的表现。所以老子认为,这才是一种“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病病”,就是担心得“病”而谨慎地预防的意思。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预防疾病才能避免疾病,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这里并不仅仅讲的是肉体的疾病,而是心理认知上的“疾病”。
从“知”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是处在“无知”和“知”之间,无非有的人靠“无知”更近,有的人相对靠“知”更近一些。但无论那种人其实都同时存在着“知”和“无知”的两面性。
承认自己“无知”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肉体上的疾病,一般人都会正视它,及时去治疗;而了解自己心理认知上的疾病,就属于“自知”的范畴了。“自知”--发现自己的不足是需要智慧的,进一步承认不足并改进自己的缺陷--“自胜”是要有勇气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病病”,就是不断地“自知”和“自胜”的过程。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圣人”而言,由于他遵循“道德”,所以他所处的位置实际上已经比一般人高明很多了。他不会去犯普通人常见的错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可以不犯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病病”--担心犯错误所以谨慎地预防。
对待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其实就是个不断自省自律的过程。要用普通人寻找宝藏的心态和方法去寻找自己的不足,通过接受外来的批评和内在的反省来找到潜在的祸患,不断地“静之徐清”和“动之徐生”,在动静之间不断消除自己的缺陷而使自己不断提升,不断地接近于“道”.这就是“病病”。
只有这样的“病病”,才能“不病”。“圣人”的“不病”就是以不断地主动“病病”为代价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