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化节正当其时
——访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长怀
本报记者 沈三
虽然身兼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和西安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的职务,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周至人,张长怀谈起楼观,更愿意从周至本地的文化说起。
“楼观作为中国道文化的发源地、道家祖庭,它对周至本地的影响更为深厚。”在他看来,这深厚的影响,可以从最简单的当地地名和民俗现象读解。
“首先,周至县内有太多的地名与道文化、道学有关。说经台、化女泉……这些是出名的、为众人所知的。而更多村庄的名字,如西行村、王母村、柏泥村等,你也都可以从其中读出很多道家的历史和故事。”
当然,地名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民俗方面,在楼观所诞生的道家思想对其浸其染更为深厚。
“比如非常有名的牛斗虎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但在传说中,故事中的牛被称作是老子所骑的青牛,与虎相斗,有不畏恶势力的意义。”在张长怀的解读中,当地对于这一古老的传说还附加了许多道家的哲思,“牛的敦厚对虎的威猛,最终牛斗赢虎,表现了一种以柔克刚的道家至理。”
如果说牛斗虎仅仅是在传说中出现了道家的身影,楼观本地的道情表演与道教就更直接相关了。“它本身就是一种为宣传道教教义而编排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经过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由众人表演的包含故事情节的曲艺剧目,周至很多地方都有人演。”
而让他更为津津乐道的是每年春季东楼观和西楼观的庙会,当地称之为“做会”。“东楼观和西楼观每年祭拜老子的庙会非常庞大,近年来每年都有十万以上的人参加,可以说在整个关中地区,这个规模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一谈起楼观当地的民俗,张长怀就如同遇见了故人,滔滔不绝。豆村大蜡、集贤古乐……每一种说起来都有讲不完的话。而经过他的解读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民俗,其中都或深或浅的带有道家文化的哲理与痕迹。
“可以说,在古楼观诞生的道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已经渗透到了周至当地人的生活中。这里的居民千百年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道文化的踪影。”
如此丰富而底蕴深厚的民俗在当下的社会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呢?记者不由为之忧心。而在张长怀看来,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民俗活动现在都已经被政府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定了传承人,由政府资助,确保这些它们的传承。”但他认为,民俗最好的保护还是经常能在当地人生活中亮相,保持作为当地人生活一部分的融合状态。“一如这次老子文化节的举办,将会上演很多民俗节目。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出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示、观看,让更多人了解楼观一地的民俗,这才是对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在你看来,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楼观对整当地文化从传承和保护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楼观这几年因为曲江新区的开发变化非常大。而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表面的,更是系统而深刻的。”张长怀略微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以前,终南山在周至这一带,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非常多,一如赵代村、楼观台、化女泉等。但为外界所知的并没有那么多,而且非常散。这次通过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可以说首先是让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成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区,从已经开园的财神文化区,到现在楼观的道教文化区、化女泉景区、延生观景区等等。”
同时,他也认为,这个系统化的发掘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
“曲江新区对楼观当地文化的发掘非常深入。无论是财神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没有像如今这样全面而彻底地进行发掘。”此外,对于道文化的传播,他也非常欣喜已有的成就,“各种以老子为主题的论坛的举办,《问道楼观》纪录片的拍摄,这都将使楼观台一地的老子文化更好的与这个时代相结合,更系统、全面的走向世界。”
“谈到道文化传播,我很想知道您如何评价将要举办的老子文化节?”笔者抛出了自己心中最后一个问题。
“老子文化节的举办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张长怀不无激动地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老子文化节的举办可以说是对这一战略的落实。而此次老子文化节中的公祭活动和高层论坛将会成为整个活动的重要部分,对老子思想文化的传播将起到重大作用。”
据张长怀介绍,在楼观当地,老百姓们对于首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
“我是很多村子的文艺顾问。”说起自己的这另一个“头衔”,张长怀显然更为高兴,“他们现在都在忙着彩排,练习各种节目,等待在老子文化节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