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试论老子《道德经》的大战略意义
刘金光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精炼的哲理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虽然只有寥寥五千字,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在宗教方面,因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把老子奉为始祖,把《道德经》尊为道教最基本的经典,每日颂念习练。但笔者认为,《道德经》一方面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宗教的范畴。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释《道德经》的人难以计数,有关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哲学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王弼;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在现代,则有从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解释的。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著作等等,众说纷纭。这至少说明,老子的思想包罗万象,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其合理性。

  胡道静编:《十家论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我国当今著名的大战略思想家、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对大战略有如下深刻的阐述:“战略广义而言之,实际上就是行事方略或成事之道,是旨在实现相对复杂和困难的任务的内在连贯和系统的实践方略。”

  时殷弘:《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政府本着全局观念,为实现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开发、动员、协调、使用和指导国家所有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外交、思想文化和精神等类资源的根本操作方式”。它“既需要全局性的精心合理的预谋和确定,又需要以灵活为关键的不断重新审视和调整”。

  时殷弘:《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这些深刻的论述令我幡然醒悟:老子《道德经》岂不蕴含着丰富的大战略思想?作为道家鼻祖的老子,生活于兵戈交加、列强纷争的春秋时期,其所著《道德经》蕴涵了老子对国家间政治的深刻思考,

  阎学通、徐进等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第48页。

  这本著作所展现的深奥思想吸引了历代统治者和各方面精英,对历代王朝的大战略的制定产生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朱中博、周云亨:《老子的大战略思想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0年第2期,第157页。

  笔者进而由此立论,对老子《道德经》的大战略意义做一尝试性的探讨。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        “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 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 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 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政者体道治国,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不能如此,而违背道的原则,妄逞私欲,以苛政扰民,则必将造成如下局面:“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誇。”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种局面的警示意义在于,要求统治者不以个人的耳目口腹之欲、名利之心,大兴土木,妄夺民时,枉费民力;或者以苛繁的政令、法规,束缚民众手脚,使民动辄得咎;而应该行无为之政、不言之教,以放任主义,令民众自由富足。即如众所周知的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老子的战争观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三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第67章。

  这是老子对体道者所应当践行原则的一种笼统式概括。

  朱中博、周云亨:《老子的大战略思想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2页。

  所谓慈,就是要慈爱民众;所谓俭,是说要清静寡欲,不妄行扰民之政,不放纵私欲;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是说要谦卑处下。三宝中,慈又是首要之宝。老子看来,战争通常是统治者为满足私欲、逞强好勇所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在这里不是“骄傲轻敌”的意思,而是指“面是轻易开启战端”。

  “舍慈且勇” 的战争,将会偏离三宝,招致大祸。“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任何战争的发生都必然是大灾难的开始。所以,老子对战争是排斥和厌恶的,认为战争或与战争相关的事物皆是“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是人类社会中不正常的现象,“非君子之口器”, 为有道者所不取。他尤其反对恃大逞强的侵略性战争,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以兵强天下者,其事好还”, 好战者是不能长久的。这与西方学者格劳秀斯主张限制战争的观点是一致的。

  时殷弘:《国家主权、普遍道德和国际法—格劳秀斯的国际关系思想》,载于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0页。

  老子并反对反侵略性的战争,且在相关篇章里提出过应敌之道。不过,即使对反侵略战争,老子也还是主张“善者果而已”,“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认为反侵略战争终究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取胜也不应该欢欣鼓舞,庆祝胜利;而应该胜之不美,不骄,不伐,不矜,不强, 以丧礼处之,悲哀莅之;更不应该趁机扩张。这也正是老子在“善者果而已”中,不称胜利为“胜”,而称“果”的原因。

  四、老子以“谦”为核心的外交准则

  在道的玄德中,“处下不争”是重要内容之一。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水最能体现这种品质。政治家立身处世亦当效法这种“谦”的原则,“居善地,心善渊”,像水那样处下不争,深沉无欲。

  阎学通、徐进等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世界知识出版社,第65页。

  故而,在与邻国交往时,奉行处下不争的精神:“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以聚。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大小国相处,彼此都应“以下相取”。大国应谦下不争,如同处于地理位置低端的江海容纳百川一样,以低姿态的雌性沉静精神获得小国的信仰和依附。小国基于现实主义考虑,更应该在与大国交往时,恭敬谨慎,在谦卑处下的态度中,得以保全。在大国实力前提下,如能以这种谦虚的外交准则,更能使天下归心,真正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老子在反对战争的同时,还为根除战争提出了解决方案。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看来,根除战争而达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办法正在于寡欲知足、为政者的不纵贪欲。尽管这一主张的现实作用令人生疑,但作为老子不争主义的逻辑延伸,却并非毫无意义。

  朱中博、周云亨:《老子的大战略思想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第163页。

  五、小结

  上述所论,基本上构成了老子《道德经》所展示的大战略,意义重大,自其诞生以来影响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其中尤以汉代和唐代的开国王朝运用的最为成功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张成权:《道家与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卷);钮先钟:《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个强大盛世,基本上都采取了“自然无为”和“不争主义”的大战略取得成功。虽然宋代也采取了同样的战略,但由于没有与时俱进顺势调整新战略而没有取得如汉唐般的成功。

  李仁群等:《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老子的大战略思想还有许多丰富的宝藏对当今我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关国际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总结,进而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也会发挥重要影响。

点击数:2133  录入时间:2012/2/1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