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宝琦
多年来我逐步养成了喜欢读书和收集资料的习惯,常把与书为伴视做人生趣事。
一天午饭后,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看到一文,标题是《死而不亡者寿》。感觉作者表述的观点很有深意,于是便追根溯源,查找出处。原来,这句话大有来头。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写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现在通行释义为不丧失其本性的能长久,死后不被遗忘的叫长寿。这样简单直白的解释显得不那么解渴,尤其是对前半句“不失其所者久”,我更感兴趣,又上网查询,竟不断发现许多相关文章,犹如掘井涌泉一般,每深究一步,便多领悟一层。虽然历史久远,文词略显艰涩,但经过一番探究和品味,我还是大致能体会到老子这句话的寓意。
不失其所的“所”,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居所”、“处所”,而是精神居住的地方,是安放心灵的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家园。我们说有的人魂不守舍,就是指他的心已无所寄托——“失其所”了。认识到这一点,便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一个人,只要精神有所依附,坚守心灵家园,不失掉根基,就能坚韧,就能长久,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能足够清醒地面对各种诱惑。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好一句“不失其所者久”,在穿越千年时空之后,依然能够直达我们内心。
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的挑战,也充满着压力与诱惑,使人静不下心来。当一个人总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奔波于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之间时,就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想想人生,也很少认真思考。我们生命的根基在哪里,精神的支柱是什么,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失其所”,变得焦虑、浮躁和脆弱。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其所”呢?我又想到周国平在《记住回家的路》一文中说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这实际上是对“不失其所”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是2500多年后的另一位哲人对于先贤老子跨时空的心灵呼应。看到这里,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原来,一个人要不失其所,就不能迷失在外部世界中,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善于把外部生活的体验和收获变成滋养心灵的营养,逐渐积累并不断丰富完善,坚定自己的信念内核,做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一个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内心强大的人,清醒看待名利冷静对待诱惑,坦然面对挫折,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始终坚守做人的品质,永远保持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活得本真而自我。
前不久,我又一次类似的读书体验。在《领导科学》上看到一篇有关干部修养的文章,讲到为人处世要虚怀若谷,即“被褐怀玉”。结合上下文,我大致明白其含义,但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找来词典查阅,原来这也是一个成语。这里的“被(pī)”,是披的意思;褐,泛指粗布衣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身穿粗布衣服,但是怀揣着美玉。玉在中华文化中向来是美好、才华的象征,因此,“被褐怀玉”又可以引申为:这个人很有真才实学,很有能力,但是很低调。巧的是,“被褐怀玉”出处仍然是《道德经》。于是我按图索骥,在第七十章中找到下面一句话:“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能够理解圣人的少,能效法圣人的更少,因此圣人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效法自己,才匿宝藏怀,怀玉被褐,以普通者示人。我上网搜索,发现很多人都对这个成语进行了诠释,引发了我更多的感悟。被褐者,薄外;怀玉者,厚内。厚内薄外,意即不在意外表,而专注于内秀,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追求的人生修养吗?一个人谦虚低调,往往是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人往往是张扬和炫耀的。真正有才华、有修养的人,应该是昂扬不张扬、低调不低沉,在不断做大自己怀中那块“玉”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朴素的本色,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反复揣摩这两个成语,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不失其所”关注的是心灵家园,那么“被褐怀玉”强调的则是一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