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非楚文化说

来源:中华老子网《老子故里论老子丛书——探源卷》

单远慕

近年来,国内研究地域文化的势头很猛,出版了许多关于地域文化的著作。但对每个地域文化,究竟包括多大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学术界分歧很大。在研究中,争地盘、争学派、争名人的风气很盛,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几年,大家喜欢讨论老子,我们就来谈谈老子。

不久前出版的几部文化史著作,如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正明著《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中的《楚文化卷》(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等书,都把老子划在楚文化范围内。这几部书都是比较重要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作。

与此同时,写中原文化史的学者,当然不愿意放弃老子。结果在有的大型地域文化史著作中,由于楚文化部分是湖北同志写的,中原文化部分是河南同志写的,只好两部分都写老子,谁也不退让,造成重复。

那么老子到底算不算楚文化呢?我认为不能算。我们可以找到以下这些理由:

一、把老子划入楚文化的人,他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史记》记载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既然《史记》说他是楚人,当然他的作品应属楚文化。

其实,把老子说成“楚人”只是司马迁的一种习惯说法,对具体情况仍需作具体分析。

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出生在孔子前,而死在孔子后,虽然不一定象《史记》说的那样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二百多岁,但超过一百岁是很可能的。

据史书记载,苦县原属陈国,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苦县才并入楚国版图。这件事发生在孔子死后一年。

又据史书记载推算,1999年是老子诞辰2570周年。如果这个数字准确,那么楚国灭掉陈国,占领苦县时,老子已经93岁。这时他当了亡国奴。

如果他没有活到93岁,他则未能见到楚灭陈,仍为陈国人,不能算楚国人,当然不能算是楚文化。

如果他活到93岁以后,以晚年算,他可以作为楚国人。但仍不能算作楚文化。

譬如我国东北,曾被日本人占领很久,我们总不能说东北文化是日本文化。

我们的香港曾被英国占领一百年,但谁也不好说今天的香港文化是英文化,而都认为它是中国人的一个子系——岭南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老子就是当了亡国奴,也不能认为他写的《老子》就是楚文化。

二、不能把被占领者的文化说成是占领者的文化。一切立论都要从文化实质出发。

流传到今天的《老子》五千言,历来各家对它的内容和词句的解释,分歧很大。还没有哪一部“子书”分歧有这么大的。不少人望文生义,对《老子》中的一些语句,不从老子当年生活的具体环境、具体立场去分析,而把它看作抽象格言,结果认为老子消极、灰暗、倒退。其实,《老子》中的许多话,都是亡国奴的反抗心声。用这个观点看,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譬如他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我认为这就是对侵略者的诅咒。

《老子》中多次讲小国、弱国,这实际上就是对被灭陈国的怀念,是爱国主义表现,不是什么倒退。你能教他去向往大国、强国、那大国,强国不是他的祖国呀!

又如他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是为了警告楚国占领者,不要太得意,有你们倒霉的时候!

他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这前两句是说给楚国占领者听的。后三句是警告那些想破坏民众士气的“陈奸”。

他所说的柔胜刚,弱胜强,小胜大,“柔弱胜刚强”,就是寄希望于陈国能翻身,把楚人赶走。

老子讲“三宝”:不贪,不奢,不为天下先。有人说他没有进取性,照我看,“不为天下先”,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一个意思。

有人说,老子主张倒退到母系社会。这是误会。什么叫母系,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试想如让老子其母公用,多为老子找几个父亲,他会愿意吗?当然不会。

对老子的评论,不少人脱离了当时的具体时间和环境,望文生义,进行泛论,所以他成了“不是向前看”的人,“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成了想退到原始社会的人。

思想是人脑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的反映。特别是创学派的人,更因有其切身体会,才能产生独到高超的思想,不能只是综合前人的成果。这是学术史反复证明了的。

从社会内容看,《老子》一书较多地反映了苦县一带民众的处境和愿望。当地百姓原非楚民,是在故国沦亡并改为楚国县邑后,才成为楚人的,老子也是这样的百姓。他们怀着黍离之悲,对福祸转化有深刻体会。他们希望楚国统治者少触动他们原有的社会秩序,少打乱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老子》所考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大国与小国、君与民的关系。作者主要为小国和小民说话,在刚柔、上下、动静、有为与无为关系上强调柔、下、静、无为。

所以我认为,《老子》既是一部哲学书,又是一部政治书,还是一部抒情诗,抒愤懑之情。

我们今天研究老子时,所存的最大问题,就是抽象化。只有从当时老子说话的具体时间背景看,许多话才能恢复它本来的真实涵义。(这个问题另有专文讨论,此不细谈)

由此可见,老子文化是楚国的敌对文化,是陈文化,自然是不能当作楚文化的。

三、据《史记》记载,老子曾在洛阳当过东周“守藏室之史”。当时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孔子出身于鲁国,鲁国是周公儿子的封国,那里是周礼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孔子一生,学的是周礼,宣传的是周礼,实行的是周礼。他向老子“问礼”,问的只能是周礼,而不会是被视为“荆蛮”的楚礼。况且,东周王室也绝对不会用作为楚文化载体的老子,去做它的“守藏室之史”。

四、从思想源流看,老子也不属于楚文化。楚文化论者认为:“说《老子》是楚国的哲学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导源于楚人的思想传统。至于著者的国籍,则尚在其次,可以存疑或不论”(张正明著《楚文化史》)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老子所说的“一”,即庄子说的“太一”,是从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全天尊神)抽象化而来的。

其实,《老子》的“一”及其他许多思想,都是从《周易》来的。《周易》产生于中原羑里(今汤阴)

《周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讲相生,发展。《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讲相生、发展,可谓一脉相承。

还有阴阳、太极。《周易》讲阴阳,老子也讲阴阳。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受《周易》影响很大。

《老子》在楚无源,也无流,没有继承人。而在中原就不一样,继承人很多,受影响者很多。

先有庄子(有人也说他属楚文化,将另文辩析)、韩非子、申不害。《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又云:“申不害者,京人也。……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们中一个是新郑人,一个是郑州人。

后有魏晋玄学。凡大家,皆中原人。何晏,南阳人,且不论。王弼,修武人,著《老子注》。向秀,武陟人;郭象,洛阳人:二人合著《庄子注》。

再后有二程,创宋明理学,也受道家影响很深。

而在楚地,老子却后继无人。这不值得深思吗?

五、楚文化论者,是为了把楚文化拼凑得更完整。其实,硬凑是不行的。

他们认为,楚文化在青铜器、漆器、纺织品、工艺品等物质文化方面很发达,就是缺少哲学,文学也薄弱一点,所以千方百计要把老庄拉进去,成为他们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

文学上,屈原是诗人,著有辞赋,没有其他,所以他们要把庄子散文拉过去。

他们还有所谓楚文化六大支柱说:冶金、织帛、漆器、哲学、文学、艺术。若抽去老庄,其哲学就没有了,文学也要逊色。

他们希望在楚文化中有“宏妙的哲理、奇瑰的文学、精美的手工工艺和独特的民俗领新标异,与其他区域文化相辉映”(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其实,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怎么拉也拉不进去。

由以上分析可见,老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有个性的中原人,《老子》是陈文化的产物,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属于楚文化范畴。进而言之:道家是中原文化的产物,不是楚文化的产物。

现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按他们的方法炮制,老庄等成了楚文化。而写晋文化的人(有这样的书),又把开封、郑州、安阳等地说成是晋文化,因为安阳是赵国地盘,开封是魏国地盘,郑州是韩国地盘,韩、赵、魏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那么中原文化就不存在了,都被瓜分完了(若存在,也只在洛阳附近而已),所谓中原文化一词则将被取消。这里提请学界的朋友们注意,不能人云亦云,以免引起混乱。

  近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文字与通行传世本《老子》多有不同,对证明本文观点更为有利,但因争论的对方用的是通行传世本《老子》,故本文所引文字皆据通行传世本。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数:774  录入时间:2011/10/31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