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环
简帛佚籍证明《老子》有势大天下从的论断。这是闻所未闻的惊人之论。《老子》又称《道德经》,可见何等看重“道”。但《老子》又说:势大就能使天下归从。即承认“势”又重于道。因为这只是楚简《老子》的文字,它并未为人们所承认,所以需要详加考证。
帛、今本《老子》有个论断:“执大象,天下往。……”两千多年来它被理解为:“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从来没有人深思过它的正确性。而此句在楚简《老子》却为“执大象,天下往”。《释文》注“执”为“执”,裘锡圭先生加以拨正,曰:“此句首字实为执,当读为‘设’,各本作执,恐误。”因而此句成了“设大象,天下往”。虽然认定执不是执是正确的,但不能将执读为“设”。因为不论“执守大道”或“设立大道”都不会有“天下归从”的结果。首先为《老子》定编分章的刘向就不这样理解,他曾发过感叹:“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亡)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战国策·刘向书录》。孔子可谓执守(或设)大道了吧,但因为“匹夫无势”,哪里有什么“天下往”?显然楚简《老子》不是“执大象”,而是“执(势)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才是正确的。“执”是什么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无势字,盖古用执为之。”执,乃势之古字。那么“势”又是什么?《说文新附》:“势,盛力,权也,从力,执声”,势即权力、巨大的威力也。这一来,文义大变:“权势威力盛大的形态,能使天下人归往,归往之后不会受伤害,于是大地和平安泰。”岂不也是一种“非威不立,非势不行”的思想?真是差之一字,失之千里。认“执”为“势”,而不是“执”不是“设”,证据非常充分。
第一,从字形看。楚简《老子》不是“执”,而是“执”它与同书的“执之者失之”,“无执故无失”之执,只差左下方出头不出头。如下表:
这是从《战国文字编》187页与69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以及《郭店楚简文字编》、《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编》、《银雀山汉墓文字编》选出复印出来的字表(文物出版社2000年5月、2001年6月与7月出版,第48、99、113页),这一来可以看清战国、秦、汉的“执”与“执”并不是一个字。楚简《老子》之句为“执大象”,而绝非“执大象”,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以上几部字书,竟找不出一个“势”字来,也证明了上述各点。同时简本不是“平”而是“坪”,虽可通假,但是否是平,值得推敲。看来是本字:“坪”。
第二,从文例上看。“执”为“势”之字例数不胜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已如上引。此外:(1)竹简《孙子兵法》、竹简《孙膑兵法》共有二十几个“势”字都写成“执”。(2)《荀子·解蔽》:“申子蔽于执”此也以“执”为“势”。(3)至《史记》、《汉书》,仍多以“执”为“势”。因此从字形、字例看,无疑“执”为“势”之古体字。
第三,校勘以史实,或谓之“以史证文”。看看是否符合事实、史实,于义理是否通顺。无论“执大道”或“设大道,天下往”(“执”为“设”),都是不可能的。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执守大道”的人,如果无权无势,归从之徒寥寥可数,哪里有什么“天下往”?哪里有这种实例?像孔、孟那样倡道守道,一生何曾得志?到刘邦时,仍然运交华盖,儒冠被撒尿。后来之所以能享配太庙、无比尊荣,还不是由于权势中心的承认与吹捧。所以,只有权重势大、实力雄厚、威慑四方、天下归从,归从之后,如果能不伤害归从的人民,才能真正国泰民安、大地平定。
第四,还须验之简帛佚籍与先秦文献。郭店简《性自命出》:“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一则此“势”与楚简《老子》之势一样。二则是说性,有善有不善,但发展为善或不善,是由“势”决定的。“黜性者,势也。”对人的改变、人性的改造来说,势是决定性的东西。这使人想起了《韩非子·五蠹》中的一段话.:“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不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不为改,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其结论是“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这就是势之于人性。
所以《楚简老子》的“势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大”。铁证如山,无可置疑。用今天的话说:即“具有威力与权势的盛大形象,天下就会归附他。归附后不会受到伤害,国家与大地就会安宁、致太平”。在“安坪大”之后,老聃似乎马上改变了话题。谈起什么“乐与铒”来了,这是为什么?道尊于势,圣在势上,有人说这是儒家的理想。老聃又何尝不如此想呢?可以说,他在大力疾呼:“唯道是从”、“尊道贵德。”又如“四大”,道大于天、地、王。但他很清楚;普通老百姓看得到、摸得到、听得到的,而且无时不感觉到是“势”与“权”,权势决定着他们的归从,而“古道”说出来,淡而无味,不仅老百姓,就是侯王圣人也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的吸引力,连音乐、连食物都不如。所谓“乐与铒过客止,古道之出言也,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就是说这个的。所以还是实际些吧!承认“势”能使天下归附。这正是老子辩证思想之伟大处。而那些“道义重,骄富贵,贱王公”之辈认为道与圣应在势上的人,并不那么辩证,有的也不那么甘心情愿地仰仗于势,于是在文字上做了修改;将“执”改为势,何况这个字的改动并不明显(也许误传)。于是今本三十五章文义成了千古之谜。一直模糊了两千多年!
(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