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昌
关于老子的里籍问题,自孙以楷提出“宋之相人”(见孙以楷著《老子外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和杨光“涡阳说”(见杨光《老子生地考辩》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的重视。经过十年的争论、考辩、论证,又经过国家和河南省文物局近年对太清宫挖掘出的大量古碑和建筑遗迹证实,基本上还历史原来的真面目。“老子者,楚苦历乡曲仁里人也”(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更可喜的是2000年11月11日国家邮电总局在老子故里鹿邑县太清宫镇举行了老子邮票首发式,2001年6月25日鹿邑县太清宫、老君台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凡是研究老子里籍问题的专家、学者均感到欣慰。因已成定论,不再与孙以楷、杨光先生打些无益的笔墨官司,而要停笔搁起,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老子生于鹿邑毋庸置疑,而死后葬于何处?从笔者掌握的史料来看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一说是“出关(指函谷关)时留下五千言,客死秦国”;另一种说法是“死于扶风,葬于槐里”(见释道宣《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
笔者带着此问题在1986年5月专门赴西安在周至县楼观台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陕西道教协会和当地的道士。他们认为在周王朝时代,秦州(今甘肃天水)有一异人,姓尹名喜,天性逸雅,从小就喜爱卜易之书,他能预测风云,学识渊博,远近闻名,好游山川,热爱自然,后来发现终南山北麓(今大陵山,位于陕西周至县楼观台)林深水秀,风景宜人,就在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当时的帝王很器重尹喜,把他请到宫中,封他为上大夫,为周王卜易吉祥,预测风云。一日尹喜观星望气似如星辰,卜易推理,得之是吉星之光,是先圣之星,势必有一个圣人从东向西而行至秦。此时他辞去朝中的官爵,到了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灵宝县境内的函谷关(函谷关是河南到陕西的唯一通口)出任关令。是年的某一天,果见一位气质不凡,大耳长须,童颜鹤发,一身仙风道骨的老人,坐在一位童子牵的青牛背上,由东向西而行。于是尹喜跪迎老人(即老子),入内衙执弟子礼。关令很喜欢他崇拜他,“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后来尹喜索性辞去关令,请老子西行到他的隐居地居住,老子把尹喜看成弟子,就在今天的楼观台上的“说经台”设坛讲经,讲他的哲学思想,授予了“道德五千言”。现在楼观台的建筑群中有“说经台”、“藏经阁”、“老子祠”等主体雄伟建筑,还有“道经”、“德经”碑刻立于老子祠门前。
多年的交情,老子在楼观台已和尹喜成了挚友。老子讲经,尹喜斋戒研诵,领悟其意。一日老子身体不佳,不久死去,尹喜和当地的群众就把他葬埋在楼观台的西边半山坡上,就是今天的老子墓。
老子客死秦国无可非议,因为当时的周至县楼观台属秦国。而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知道老子生于春秋王朝的中叶后期,那时有许多诸侯王国,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卷可以看出,当时的秦国都咸阳,无扶风和槐里地名,但就扶风和槐里的地域也是秦国的辖地,老子客死秦国应可信,而司马迁在《史记》载有他“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看来司马迁晚于老子四百多年,而未详细考究老子死于何处,这点他未向后人交待清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实行郡县制。到了西汉时,政区有所变化,扶风郡治眉县,设置了槐里县和周至县,亦属其中。东汉时扶风郡改治槐里,而废周至,此时的周至县大部分归属槐里县,而楼观台的部位也属槐里之围,所以老子是死在扶风郡的治所槐里县,也就是释道宣谓之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之说。而现在的周至县包括古槐县(隋废)的大部,而更确切的说法,老子死后葬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5公里楼观台西边3里许的大陵山北麓的山坡上。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