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家思想的人文关怀:以精神自在保持自然之境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10年9月26日 第 1856 期 A3版

刘固盛教授


 

黄宾虹《阳朔道中》,写悬崖千尺,上接天际,中有羊肠曲道,如壁缝中迸裂而出,半山腰两高士相伴盘桓而上。中国画正是道的一种体现。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追求却是越来越退步了。刘教授说,现代人在精神上应该回归质朴,而先人在思想道德提升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提到中华人文精神,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儒家思想蕴含的人文关怀。比如,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个人的关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社会的关怀。那么道家的人文精神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刘教授说,道家思想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对自然的崇尚和超越的精神。
    经典是需要理解和感悟的。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老庄哲学,都需要人们回归原本进行解读和诠释,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道家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具有巧妙的应世智慧。崇尚自然,追求超越,道家以其涵容宽广的文化品格,赋予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主讲题目:自然与超越--
    道家与中华人文精神
    主讲人:刘固盛
    时间:2010年9月18日晚8时
    地点: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三楼综艺厅
    主讲人介绍:
    刘固盛,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重点研究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已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为"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常务副主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宗教局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项目共10余项。
    专家荐书:《中华人文精神》张岂之/著、《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

●崇尚自然是对哲学的突破 
    自然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对自然的崇尚是一种哲学的突破,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关注。哲学关注的是关于天地、宇宙、大自然等本源性问题的大思考。在《道德经》产生之前,古人已经有了一些朦胧的哲学观念,比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概括天地万物,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但是简单的五行思想很难解释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社会万象。这个时候,老子天才式地创造了道这个抽象的概念,以此来思考宇宙的产生和世界的本质。从此,以道为核心的有无、动静等概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也标志着中国哲学的正式形成。自老子的道学之后,中国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道学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推崇和顺应,也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的是天地不分,一片混沌的状态;“二”指的是阴阳二气;“三” 指的是阴阳交融,一派和谐的状态,由此产生了天地万物。道家思想高度概括了宇宙产生的过程,是对哲学的一种自我突破。


●道教的辩证思维科学精神 
    除了对宇宙本源的关注,道教的思想也体现了科学精神。道学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准。古代中国人高度发达的思维水平造就了璀璨多姿的中华文明,道教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福祸相依”,表明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并且总是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此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特色。那么,如何遵循道的法则,让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呢?“弱者道之用”,“弱”并不是懦弱,而是柔顺、不逞强。要遵循“无为”的法则,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用”了。这个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依然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伦理,偏重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当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落后的时候,人们开始反思了,文化究竟有没有科学精神?佛教强调的是个体的精神解脱,而道教则蕴含了科学精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一次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 ,致辞说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这说明老子学说与科学理论的相通之处。量子宇宙学认为宇宙是有起点的,在宇宙的“零点”爆发了无限的创造力,从而产生了宇宙万物。而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用有、无两个概念囊括了古今中外所有事物的方方面面,这体现了我们古代先哲的伟大智慧。

●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何解释“法”?一般是理解成效法,英文单词是follow。但是从思想上来说,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因为道不可以效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指的是“自己如此”,也就是说,道效法自己。简单地说,道就是自然。“道法自然”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顺应自然,按照客观法则发展。所谓“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无为而治”让万物顺应客观规律,不加以人为的干涉。二是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庄子·应帝王》当中混沌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个深刻的寓意。自然是一个整体,不能破坏。人的行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三是人文自然。复杂的人类社会与和谐的大自然本身存在着一种矛盾,但是“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就是说,即使你身处俗世,也可以通过精神的自在来保持自然的境界。“二程” 之一的程颐持礼教数十年如一日,就是已经把道德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达到了一种超脱的自在状态。

●道的超越精神 
    从文化方面来解读,儒、佛、道三种宗教各有侧重点。儒家思想是禁欲文化,佛教思想是解脱文化,而道家思想则是超越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延续数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提升和发展,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难得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出现也离不开道家提倡的超越精神,是这种超越精神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永葆新生。道家的超越精神包括内在超越、外在超越和终极超越。
    内在超越针对的是人性的异化。因为社会的影响,环境的压迫,人性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道教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回归真实的自我,就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色。”本色美,是一种真性情。除了回归本色,还要重视心灵的斋戒,把内心的欲望与杂念去掉,达到虚明的状态。《列御寇》里提到,“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要想超越自己,必须舍弃成见偏见,“唯道集虚”。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达到“心斋”的境界。
    外在超越,针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红楼梦》 里有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学会生活就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正确处理协调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道教认为为人处世应该虚怀若谷,要有包容的精神。为人要谦和,不要因为小小事情而耿耿于怀,令自己不能释怀。老子说:“上德若谷。”最高尚的道德犹如川谷,具有宽宏、宽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光彩照人是可以的,但切记光芒不可刺伤他人。
    做人要低调是一句至理名言。除了虚怀若谷,还要学会顺应时势。北宋哲学家张载在《西铭》里提出,“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不要让挫折和痛苦的回忆盘踞在内心世界,要学会化解,善于调整。外在超越的最后一点是坦然放下。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要顺其自然,知进知退;不被身外之物所控制。但是坦然放下并不是说要遁入空门,而是立足现实,保持内心的自在与自由。
    终极超越针对的是生命的有限性。人能否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而获得无限的自由?道是一种修炼方法,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终极关怀。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王常月说:“色身纵留千年,止名为妖,不名为道。法身去来常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说明道教强调的是精神世界的安顿和超越。道的终极关怀有三种形式:彼岸寄托,返归本原和发扬人生之道。无论如何,与自然为一,在自然中释放自己,是道教终极关怀的诠释。


■现场提问
    1、唐朝有六位皇帝因为服内丹死亡,这是否说明道家和科学精神相违背?
    答:这说明道家的修炼方法不是完全可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内丹的修炼需要各类化学物质的融合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实验科学的进展。这也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2、国人普遍信仰缺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承中华人文精神?
    答:要回归经典,重新解读先哲们的原本,诠释其中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关怀,从中找回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应该在自上而下,在全社会传播和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们的精神家园建设。

点击数:4466  录入时间:2011/3/16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