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钰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也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由于老子的名望和国人的攀附心理,许多人都想与老子同乡,许多地方都想成为老子故里,因此,老子故里陷入争执就在所难免。
史书及大量碑刻证实,老子庙又名老子祠、玄元皇帝祠、赖乡祠,系“老子所生之旧宅”,唐时改为太清宫。因此,探究老子故里,寻求道德之源,必然要从太清宫说起。
一、老子旧宅太清宫的风雨沉沦
在全国众多的庙宇宫观中,以“太清宫”命名者并不多。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除真源太清宫(即亳州太清宫,今鹿邑太清宫)之外,清代以前以“太清宫”为名的还有5个宫观,一是西京太清宫,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四月易名为雍州太清,五月废,此后成为历史的陈迹(新旧《五代史》记载,开平元年,唐将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废京兆府为雍州,西京太清宫遂成雍州太清宫;五月,“废雍州太清宫,改西都太微宫、亳州太清宫皆为观,诸州紫极宫皆为老君庙”);二是洛阳上清宫,唐哀宗时一度改为太清宫;三是崂山太清宫,又称下清宫,后改为太清宫;四是沈阳太清宫,乾隆年间由太清丛林改名而来;五是台北板桥太清宫,始建于清代。除此之外,清代以后自封的太清宫均未得到公认。这些太清宫中,只有真源太清宫,也即是后来的鹿邑太清宫被视为老子出生地,其余太清宫仅是纪念老子的历史古迹。
鹿邑太清宫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后汉书》、明成化《河南总志》和清光绪《鹿邑县志》等史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始名老子庙。当年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陈国苦县(今鹿邑)朝拜老子,并命陈相边韶撰文,立老子祠碑。此后,唐、宋、金、元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尊崇有加。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27),敕修太上老君庙于亳州”(见谢守灏《混元圣记》卷八)。今鹿邑辖境时属河南道亳州,因此,今鹿邑城东的太上老君庙(太清宫)在当时也被称为亳州太上老君庙。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二月已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见《旧唐书·高宗本纪》。唐《元和郡县图志》真源县条下所载“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真源县”,指的也是这次朝拜)。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二里。至此,太清宫建筑群正式形成前宫、后宫两个体制。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并为《道德经》作注,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至今仍立于鹿邑太清宫前宫神道东侧。开元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座。天宝元年(742)二月,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亳州改为谯郡(《新唐书·玄宗本纪》)。天宝二年三月“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徽宫(注:应为紫极宫之讹)改为太清宫”(《旧唐书·玄宗本纪》)。《新唐书》也在“真源”条下丵注曰:“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至此,汉代的老子庙易名为太清宫。现今鹿邑太清宫出土的大量碑刻证实,自唐代以来,“太清”之名一直沿用不变。安史之乱后,唐宪宗和穆宗朝任命唐宗室、陇西夫人的祖父和父亲先后担任真源县令。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八月,任命唐宗室、陇西人士、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任太清宫第一任宫使。这一由唐宗室担任老子出生地县令和宫使的安排绝非历史巧合,应系唐王朝有意为之。尽管如此,唐王朝仍未能看护好自己的家庙,太清宫最终依然毁于兵事和水患。五代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因而于开平元年(907)把太清宫降为太清观;后唐庄宗李存勖同光元年(923),诏天下官名府号及寺观门额,曾经改易者,并复旧名,太清观复名太清宫。
宋帝好道,其间又多次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的母亲系李氏,因而对太清宫特别厚爱,在位期间还以国家大典来鹿邑朝拜老子,并在鹿邑刻立了“先天太后之赞碑”、“崇真桥记碑”、“明道宫碑”等碑刻,部分碑刻至今犹存。北宋以后,太清宫屡废屡修,金、元、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其中元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犹存。元末水灾不断,韩林儿又拆太清宫之材东运亳州,在通真观建明王宫,致使太清宫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目前,太清宫古迹尚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十通,九龙井一眼,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经鉴定,太极殿内直径约一米的磉石是唐代的,殿门两侧正殿五楹下的磉石有宋代的、有元代的、有清代的,太极殿上的斗拱是宋代的。
二、老子故里之争的因缘始末
说到老子故里,必须谈到四个安徽籍人。就是这四个人,使得三国以后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安徽亳州之间徘徊,明代以后又陷入老子故里之争。这四人就是魏明帝曹睿、明太祖朱元璋、清代鹿邑知县吕士鵕、当代台北中华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
1.魏明帝曹睿
三国时,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因为崇拜老子,把苦县的行政管辖权由陈郡划归自己的家乡谯郡。这是老子故里苦县第一次划归亳州。后来,魏齐王曹芳又把汝阴郡裁撤的12县划归谯郡,使谯郡辖15县,管辖范围空前绝后。西晋时期,老子故里苦县又从亳州割隶梁国。隋开皇六年(586),老子故里又被划入亳州。以后又更名为真源、仙源、卫真等县名。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卫真并入鹿邑县,仍隶属归德府亳州。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老子故里鹿邑一直隶属于亳州。
东汉末年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推广,道教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抗衡释迦摩尼,西晋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撰写了《化胡经》,进一步神化老子。“乘日精……入于玉女玄妙之口中,寄胎为人”,“九龙吐水,灌洗其形,化为九井”等传说均出于此。东晋葛洪又编织了李母“感流星而有娠”的传说。但这些传说并未动摇太清宫的老子出生地地位,也未影响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对鹿邑太清宫的朝拜,更未影响人们对老子出生地鹿邑的笃信。北宋初,道教日盛,宿州临涣县的道教信徒在天齐庙西侧建造了天静宫,自称是“李母感星之所”。南宋李焘所撰私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真宗将要赴老子故里真源太清宫朝拜时,大臣丁谓听说亳州东部的宿州临涣县有一个天静宫是“李母感星之所”,就根据听到的情况绘制一个天静宫草图报告给真宗皇帝。真宗好道,于是就下诏重修。并把天静宫所在的临涣县由宿州划归到亳州,使老子出生地太清宫、李母感星之所天静宫都集中到亳州辖区。后因临涣人感觉距宿州近亳州远,输税不便,于是只把天静宫所在的大李乡割给亳州城父县,其余辖区于天禧年间复归宿州。但所谓的“李母感星”明显就是神仙家的无稽之谈,古今并没有多少人信以为真。因此,金、元两代王朝只认老子出生地太清宫,对太清宫下令严加保护,把太清宫周边四十里一切资产划归太清宫所有,而对“李母感星之所”并不买账,使天静宫倍感冷落。元代孛术鲁翀所撰《重修奉元明道宫记》记载,元初“世祖皇帝潜藩下教……遣使致祭太清毕功,敕翰林承旨学士臣鄂制其铭,中书左丞臣枢书其□,中书右丞相臣安童树其碑”,说明元世祖仍遣使到鹿邑太清宫祭拜,并命王鄂撰写《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文。但直到元代后期,天静宫仍然“惟是文诸石以纪其成者尚缺”,“独宋天禧二年盛度所撰碑文”铭半存,且未有一个皇帝前往朝拜。于是,天静宫道士牛志春两次千里跋涉,找到自己的老乡、同为华不注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元代翰林张起岩,恳请其撰写碑文,并谎称天静宫为“老君所生之地”。张起岩人情难却,于至顺三年(1332)十二月在老皇帝驾崩、新皇帝迟迟未能产生之际,违心撰写了《亳州天静宫兴造碑》,并在碑文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以免后人产生歧义。“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此后,一向与老庄思想背道而驰、攀附心理极强的福宁镇(宋元时期天静宫所在地)和天静宫便不甘寂寞,不再满足于“李母感星之所”,而是欲取“老子出生地”而代之。
2.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家乡观念非常强的朱元璋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升自己的老家凤阳为凤阳府,隶属中书省。草莽兼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很相信风水,当大臣向其报告亳州具有帝王之气,预示着亳州将继商汤王、魏文帝、小明王之后出现第四位帝王时,深感不安,于是就把管辖亳州的归德府降为州、亳州降为县,把元代亳州所领的谯县、鹿邑、城父三县一分为二,其中谯县及其南部的城父划归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府颍州,鹿邑因距凤阳府颍州较远仍由归德州管辖。不久,又把城父县并入亳县。于是,在不经意间,朱元璋已把“亳州”和“太清宫”人为的割开,使“太清宫”失去“亳州”之名,“亳州”失去“太清宫”之实。可以说,如果亳州与鹿邑始终隶属于同一个辖区,就不会产生今天的老子故里之争。在朱元璋“扬正一抑全真”和严禁私建寺观的宗教政策影响下,元代一直为全真教执掌、元末被刘福通起义拆毁的鹿邑太清宫始终未得以复建,但天静宫却保存完好。于是,天静宫就利用这一空挡“借壳上市”,由北宋时自称的“李母感星之所”升格为“老子出生地”,并千方百计挤入《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予以官方确认。于是,一个利用亳州之名、天静宫之庙假造的老子出生地在明代便粉墨登场了。
史书记载,东汉以来,大一统时期的皇帝无一不到老子出生地拜谒,汉、唐、宋王朝莫不如此,金、元等少数民族组建的朝廷也遣使朝拜。但大明王朝却是例外。尽管天静宫坐落在自己的家乡,明王朝却始终没有一个皇帝前往参拜。这是因为当时的明朝皇帝心中也都清楚,天静宫并非真正的老子出生地,乃是一个赝品而已。明朝皇帝心中的老子故里仍是鹿邑。明万历二十年鹿邑知县刘一澜《鼎建精忠祠记》云:“鹿邑即真源也……余初莅任……时天子轸念元元,蠲恤之诏屡下小臣”(见光绪《鹿邑县志·卷三建制考·坛庙》)。元元、玄元、混元,均是指太上老君李耳。由此可见,明万历皇帝的确是把鹿邑县视为老子故里了。
3.清代鹿邑知县吕士鵕
吕士鵕字任庵,江南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贡监任鹿邑知县九年。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轻徭薄赋,颇得百姓拥戴,还组织编修了《鹿邑县志》(简称《吕志》),是现今国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最完整的鹿邑县志。
进入清代,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道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善士周道圣等人见太清宫日趋颓废,不忍坐视,就纠众集资重修,然其规模终不能复初。太清宫重修工程竣工后,吕士鵕到鹿邑赴任。上任伊始,他就组织编纂《鹿邑县志》,顺接《陈志》(顺治年间鹿邑知县陈王猷编纂的《鹿邑县志》)继续修志。然而,就是这部县志,因为不符合现今某些地方的口味,特别是其如实记载了鹿邑境内涡河改道的历史史实,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指责为“假纂县志”并惨遭痛骂。其实,凭吕士鵕的人品,根本就不是造假之人,他之所以在老子故里的某些关键环节上下笔模糊,完全有自己的苦衷。吕士鵕是安徽人,自己的家乡安徽当时正在与鹿邑争老子故里,吕士鵕也深知这一点,当然就处于两难境地。鹿邑的老子故里铁证如山,如果站到自己的家乡一边,就对不起衷心拥戴他的鹿邑人;如果站到鹿邑人这边,又害怕遭到家乡人的痛骂。权衡再三,他决定采取中庸之道,使用春秋笔法,在某些关键环节上留有余地,以便双方问起来都能解释。比如在老子故里的地标性河流“谷水”的记载上,吕士鵕之前的《陈志》写作“谷水”,而《吕志》却写作“毂水”,幸亏被乾隆年间的鹿邑知县许炎发现得早,及时给予了纠正,否则,又会酿成一场笔墨官司。对涡河故道黄堌寺决口的具体地点,《吕志》也没作交代。此外,对崇真桥的位置、涡河和谷水故道也未加细说,所引用旧志未能一一标明出处。特别是在涡水的注释上,对涡水故道叙述漫不经心、过于简单,没有完全按《水经注》照录,《水经注》用几百字介绍了涡水在鹿邑的流程,而《吕志》仅用“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支流注于东北赖城入谷”就草草了事,以至于时任归德府知府陈锡辂在纂修《归德府志》时,对此予以纠正:“……兹考《吕令志》引经文多讹,至引鹿邑略而不备因更加详正”。清初鹿邑境内的涡河虽已改道几百年,死涡、谷水、玄武湖、炼丹井也早已消失,但引用《水经注》仍应保持原状。因此,《归德府志》在肯定涡河改道的同时,对《吕志》所引经文进行了补充。
吕士鵕所处的时代距离涡河改道迁徙的时间较近,最有条件把涡河与谷水故道交代清楚,但可能因个人原因而没有这样做。故光绪年间于沧澜、马家彦合修《鹿邑县志》时,对《吕志》这样评价道:“鹿邑旧志有六……今所见者惟陈、吕、许三志。吕志袭陈志,而隐没其实,许志本吕志,而点缀其文”。在于沧澜等人看来,《吕志》隐没了《陈志》的真实情况,故光绪《鹿邑县志》吸收了大量《陈志》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推断,吕士鵕碍于家乡人的面子,很可能隐瞒了鹿邑老子出生地的关键证据。因此,现今安徽的个别同志才有“理由”指责其造假。尽管如此,出于对前任县令的尊重,光绪《鹿邑县志》仍然对《吕志》作出了“虽川渠迳历引古稍疏,然无损其为通雅也”的评价。清代类似吕士鵕这样两头作难的官员还有南阳知府顾嘉衡。顾嘉衡是湖北人。早在明朝时期,南阳、襄阳就为争诸葛亮的躬耕地打起了笔墨官司。为了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他就写下了一副“和稀泥”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南阳襄阳”,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联想一下顾嘉衡的处境,可知吕士鵕也是用心良苦呀。
此时,《大清一统志》等一些知道真相的官修史志已把鹿邑太清宫重新定位为老子出生地(对天静宫则加“相传”二字)。《江南通志》卷二百还对老子出生地进行了辩讹,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元亳州领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属江南境,余县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但由于史志编纂中延袭“后志抄前志”的套路,时安徽省仍有个别史书继续称天静宫是老子出生地,也有的称亳州太清宫为老子出生地。涡阳建县较晚,未建县时天静宫隶属于亳州,所以老子故里之争就陷入了鹿邑、亳州两家争锋的局面。为此,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六十》又进一步给予自我纠正。
4.当代台北中华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时期,许多地方在开发文化资源上颇有成效,如曲阜开发孔子,邹县开发孟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收到了万商云集的效果。因此,打造老子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许多地方的共识。
1990年6月,台北中华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先生(涡阳人)来到鹿邑,参观太清宫、老君台遗址。他回台之后致信鹿邑老子协会说:“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马炳文至信鹿邑老子协会说:“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此后,就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了募捐活动,很快就收到100多万美元。但钱一到手,家乡观念特强的马炳文却在老子出生地鹿邑太清宫与李母感星之所涡阳天静宫之间产生了动摇。为了把天静宫假造为老子出生地,彻底打消马炳文先生的疑虑,涡阳县就在全县公开征集有关老子的所谓文物,并从天静宫周边村庄中拼凑出9口井指为“九龙井”予以佐证。在人情、乡情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经过“大量考证”,马炳文最终依据民国时期《涡阳县志》的记载认定老子出生在涡阳天静宫,并于1991年9月26日与涡阳县签订协议,将所筹100万美元捐给涡阳县重修天静宫。至此,久熄的历史争议,又被马炳文的100万美元重新点燃。1992年,涡阳一中教师杨光在安徽省内媒体连续发表《老子生地考辩》、《老子生地新证》两篇文章,自称“揭开千古之谜”,“老子故里非涡阳莫属”。此后,刘光蓉、孙以楷、王振川等同志又推波助澜。于是,在涡阳方面的不懈努力下,“老子故里在涡阳”一说悄然抬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既然涡阳县可以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假造老子出生地,且大行其道,毫无顾忌,别的地方当然也有自己的“自由”,因此,“涡阳说”刚刚抬头,紧邻涡阳的亳州(亳县,当时尚未升格为地级市)方面就不甘寂寞,围绕“亳州太清宫”一词大作文章,无视古今亳州辖境的变化,张冠李戴,把历史上的亳州太清宫曲解为道德中宫或三圣庙,共同挑战传统的老子故里“鹿邑说”。但很快“亳州说”就受到安徽省有关方面的压制。安徽人发现,老子故里具有唯一性,世上只会有一个老子故里,安徽人自己先打起架来,在与鹿邑争老子时怎么能凝心聚力、一致对外,取得理想的战果呢!于是,“亳州说”很快胎死腹中,昙花一现,安徽方面公推涡阳与鹿邑争老子故里。
针对“老子故里在涡阳”一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韩秉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钰、西北大学教授刘庞生、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玉洁、郑州大学教授袁祖亮、江南大学教授李水海、亳州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副研究员李灿等许多研究老子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异议,并撰文予以驳斥,给予“涡阳说”有力回击。同时,鹿邑方面坚持“为而不争”,默默地弘扬着老子文化。2000年以来,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相继在鹿邑举办了“老子邮票首发式”、“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2008·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端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奠定了老子故里在鹿邑的学术地位。
涡阳不是老子故里,无论怎么考证,都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因此,涡阳不仅没有争得老子,反而在社会上引起连锁反映。比如“涡阳说”考证出“老子是沛人”和老子是宋相县人,但天静宫一带在秦代以前既不隶属沛,也不隶属相县,很明显不能成为老子故里。涡阳自己提出的观点把自己排除在外,却引来涡河以北的其他县市因处于“涡水之阳”而欲加入争老子的行列。如宋国相邑所在的淮北市近年来就不断有人提出本地就是老子故里。2008年,亳州道士顾宗正发表《老子生地老子祠太清宫真迹遗址详考正说》,继续围绕“亳州太清宫”一词做文章,依经傍注,老调重弹,把本属宋代以来才有的惠济河曲解为已经湮绝的古谷水,把历史上的“亳州太清宫”曲解为谯城区三圣庙,把自古以来就不存在“谯县太清宫”、“亳县太清宫”指为“谯郡老子庙”或“亳州太清宫”(“亳州太清宫”是“亳州真源县太清宫”的简称),混淆是非,玩弄史料,重新提出了“老子故里在亳州(谯城)”。2010年1月28日,商丘师院教授李克烃也在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探秘商丘》中公开宣称商丘是老子故里。同时,湖北随州也因有九龙井而提出本地就是老子故里。老子故里之争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特别是谯城区打出的“亳州太清宫”一牌,最容易迷惑那些不明真相的同志,如果对历史沿革不加仔细分析,许多人会误以为历史上的亳州太清宫真的就在今亳州谯城区,误以为今天的谯城区(古代的谯县)就是昔日的老子故里。
而涡阳方面当然更不示弱。2009年9月7日晚8点,涡阳县赞助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一期题为《从人到神说老子》的电视专题片,为“涡阳说”再擂战鼓、呐喊助威。2010年6月3日,涡阳县委宣传部长张华松做客人民网,继续声称涡阳是老子故里。2011年5月,又制作两集《老子故里》涡阳专题片在CCTV老故事频道播出。不久前,2011年安徽省高考文综试题又把鹿邑明道宫的图片改作历史上从不存在的“涡阳老子庙”的图片纳入试题,201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把饱受争议的“老子故里——涡阳”这一问题作为判断题的选项纳入试题,强行向青少年灌输老子故里的错误意识,以期长期从鹿邑争抢老子故里,凸显有些地方觊觎老子故里的急切心态。
三、老子故里花落谁家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涡阳主动挑起与鹿邑打起老子故里的笔墨官司以来,双方都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虽然也扩大了自身影响,但与自身的付出并不成正比。其实,老子故里在历史上早已有定论,当代人再论证,只不过是重复前人已经考证罢的工作而已。老子究竟是哪里的人,涡阳人说了不算,鹿邑人说了不算,亳州人说了也不算;安徽大学说了不算,郑州大学说了不算,上海宗教协会说了也不算;新闻界说了不算,政丵府领导人说了不算,网友博客说了也不算。那么,究竟应该谁说了才算?很明显,这是学术问题,应该由学术界的代表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来界定。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牵头在鹿邑举办了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在会后宣言中明确指出:老子故里在鹿邑——这就是最权威的结论。如果说涡阳方面非要沾沾老子的灵气,那么,鹿邑是“老子故里”和“老子出生地”,涡阳是“李母感星之所”或“老子所妊之地”,但绝对不能妄称老子出生地或老子故里,亳州是地级市,管辖着涡阳,“母以子贵”,也可以称为“李母感星之所”或“老子所妊之地”,这就是最恰当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河南、安徽两地联手搞好老子文化开发,这是共创和谐、实现共赢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