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傅佩荣:老子的亲切教诲

作者: 傅佩荣 | 来源: 新浪博客

    摘要:老子对于人间的大问题有所提示,那么对于年轻的朋友有无亲切的教诲呢?答案是肯定的。我最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深深感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侧重的是儒家学说,这固然有其正当理由,但是却不能因而忽略道家,像老子与庄子。他们有许多观念对于离开校园之后的我们,往往更有启发作用。

 

  《老子》是道家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只有短短五千多字,但是影响力极为可观。世界上翻译为最多种文字,并且印刷数量居冠的是《圣经》;排名第二的即是《老子》。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都曾译过此书。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在晚年时也曾试图重译此书,惜未成功。
  
  我在一九八三年时,仍在美国念书,就曾看到元旦翌日的报纸,介绍里根总统的元旦祝词,其中引述了《老子》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表示美国政治领袖也向往「无为而治」的理想,而老子的启发十分明显。
  
  老子对于人间的大问题有所提示,那么对于年轻的朋友有无亲切的教诲呢?答案是肯定的。我最近正在思索这个问题,深深感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所侧重的是儒家学说,这固然有其正当理由,但是却不能因而忽略道家,像老子与庄子。他们有许多观念对于离开校园之后的我们,往往更有启发作用。
  
  我先选择五篇来介绍,这些都是对于年轻时期的同学十分有用的。在阅读像《老子》这样的经典时,不必心急,有时简单一两句话,就让人沉思良久。并且,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的心得也会逐渐深刻。
 
 
  一.  知足与强行

  
  老子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意思是:知道满足是富有,坚持力行是有志。
  
  说到「知足者富」,西谚有云:「致富的最佳途径,即是减少欲望。」贫富即使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也不能忽略当事人主观的心理感受。即使手边只剩一百元,依然可以满心欢喜,觉得自己不虞匮乏。若非如此,孔子与他的学生颜渊如何快乐?
  
  至于「强行者有志」,则是我在年轻时的座右铭。人有惰性,尤其每当寒暑假开始的时候,都想好好休息一番。我当时所理解的这句话是:勉强自己继续努力,才算是有志向的表现。关键在于「勉强」二字。这要从小地方做起,譬如在很困的时候,勉强自己多念五分钟书;在快要发脾气的时候,勉强自己再多忍耐一点。长期下来,累积的功力与修养自然比较可观。
  
  所谓座右铭,是指自己做不到的事而言。老子这句话直至今日仍是我的座右铭,也依然是我学习的标竿。重要的不是老子说的一定都对,而是我们在具体实践时,能否体会他所说的深意。「老子」一词也可以理解为「老人家」。多听听老人家的话,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二.  轻诺必寡信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六十三章)意思是:轻易就许诺的,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种困难。
  
  我ㄧ听到这句话,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毛病。父亲有一位以翻译维生的朋友,他所译的小说常登在皇冠杂志上。有一次他接到一分合约,要把一本中文选集译成英文;他知道我在台大念哲学硕士班,就问我是否愿意把其中一章《荀子》的原文译为英文。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等到着手进行时,才发现困难重重。半年之后,约期已至,我无法交差。这位长辈说:「做不到的事就不该答应。」我受责怪是罪有应得,但是连累父亲也遭人白眼。从此以后,我的言行就较为谨慎了。
  
  众人相聚时,最怕大家怂恿我答应什么事。为了一时表现豪爽的气魄,不知须付出多少心力去完成任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懂得收敛,也才真正体会老子的见识是多么深远。ㄧ个人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须养成谨慎考虑的习惯。在考虑该不该答应时,也得注意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孔子劝勉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正是出于同样的人生体验。由此可见,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
  
  三.  勇于不敢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七十三章)意思是:勇于敢作敢为,就会丧命;勇于不敢作为,就会活命。这两种勇的结果,一获利一受害。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缘故?
  
  我们从小所学的用语是「勇敢」,好像一提到「勇」,就一定要「敢」去做什么事。如果有人不敢去做,就可能被嘲笑为懦弱。于是,夏天在海边戏水时,「你敢游到深处吗?」同学结伴登山时,「你敢爬到山顶吗?」,然后,勇于敢作敢为的人,就可能身陷险境,甚至发生意外而丧生,这不是「勇于敢则杀」吗?
  
  因此,我们不必逞强,做任何事都要先评估风险,这是理性的功能。孔子如果带领军队,他也不会任用莽撞的人,所谓「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他们空手就要打老虎,徒步就要过大河,实在剽悍有余而缺乏深思熟虑。
  
  老子显然是十分理性的,在没有把握时,就采取「勇而不敢」的态度,也就是勇于控制自己的冲动,以求平安无事。至于上天所厌恶的,则无非是人的狂妄自大罢了。这也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另一种说法。
  
  四.  多与少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这六句话表面看来并不复杂。譬如,弯曲才可保全,在狂风吹袭时,柔弱的树枝不是如此吗?委屈才可伸展,毛虫若要向前行,必须先蜷缩躯体再伸展开来。至于低洼之处将可装满雨水,敝旧之物将可获得更新,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
  
  但是,「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这是什么情况?譬如,我去参观画展,展出六十幅世界名画,而我只有三小时。这时我在每一幅画前面只能停留三分钟,那不是走马看花吗?即使勉强全部看了一遍,我又能有什么心得呢?这不是「多则惑」吗?
  
  如果换一种情况,我走进画展会场时,发现只有一幅画可以欣赏,而我有三个小时。那么,我就可以收拾心情、好整以暇,仔细端详这幅画,从作者生平到后代评价都加以理解。至于这幅画本身的构图、用色、主题、技巧、意涵等,更是可以慢慢琢磨。结果我真的看懂了它,并且将来一谈起它,我就可以表达一定的看法。这不是「少则得」吗?谁说少一定比不上多呢?越少的,我们也越珍惜,由于珍惜而真正拥有,这不是更好的意境吗?
  
  五.  自我的执着
  
  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意思是:局限于自己所见,就看不明白;总是认为自己对,就遮蔽真相;夸耀自己的人,没有功劳可言;仗恃自己的人,无法领导别人。
  
  这四句话很浅显,那么有没有道理呢?首先,若要了解一件事的真相,就不能局限自己的眼光,还须参考别人的看法;如果认为自己想的都对,未免过于主观,也不符民主时代沟通的要求。古代的知识无论在范围与内容上都有其限制,老子尚且提醒人们要敞开心胸,化解自我中心的小格局,今日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是更应该如此吗?
  
  再就夸耀自己来说,就算一个人本领再大,也都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许多朋友的协助,否则难以成就任何事业。他在夸耀自己时,别人即使不愿否认,也会对他的骄傲表示不满,然后不愿完全归功于他。与此类似的是仗恃自己,认为在自己工作团队中,没有人胜过自己。像这种刚愎自用的人,又怎能担任长官、领导别人呢?
  
  老子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二十二章)他反复强调这些观念,实是因为人生最难的挑战正是化解自我执着。

点击数:2403  录入时间:2011/9/5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