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魅力在于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正如老子论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各家解读《老子》似乎也真有不少偏差,甚至有了沈善增先生的《还我老子》一书。而易中天:“道家和儒家,还有墨家,都主张回到过去,只不过老庄退得更远而已。所以儒道两家的区别,也仅仅在于远古还是近古”一说,也立即受到了非议。一种有深刻内涵的理论,遇到误解是很正常的,所以老子说:“弗笑不足以为道”。
不过,老子的思想似乎不仅没有回到过去的意思,与之相反,他还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未来世界,指出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方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世界是运动着的,“夫唯不静,故无尤。”而且事物是“先后之相随”的,哪里有永恒的道?前人走过的路难道还可以走吗?所以老子提出了圣人治世的概念。这个圣人不是当下的君王,更不是远古奴隶制时代的君王。
老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提出了“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民主理念,“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这个以不良的孤寡之名督促自己的王公,圣人“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详,是谓天下之王”被国人批评指责,承担责任是很正常的,所以他们必须“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对自己严加约束检点,要以百姓的耳目为耳目,在百姓面前“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要像孩子一样虚怀若谷。他无为的关键是“少私寡欲”不自以为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是顺应民意的顺势而为,而不是去和民争利。因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要把民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民主是以民心为主旨,在这个基础上的为民作主。
老子的伟大还在于批判现实的深刻性:“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谓德、仁、义、礼,都是帝王们尔虞我诈,“损不足而奉有余”与民争利的结果,“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到了这时,虚伪做作的所谓仁义之类,都已是用来欺骗民众的幌子,掩盖着的正是帝王们的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正如后世帝王竭力鼓吹发展到违反常理的孝,背后掩藏的是想通过孝道,骗人去尽愚忠一样。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段文字被很多人曲解了。不上贤,就是不要像用评先进的方法那样,引起大家的争执和内心的不服。这个发动的主体是“圣人”,他在领导、指使民众的活动中,“不贵的难得之货”,并不是不要生产力的进步,而是不去追捧什么奢侈品,误导人生的追求,克制了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心应手地领导人民安居乐业地从事生产劳动。所以老子并没有任何愚民的意思,倒是很让人怀疑:除了误解,在独尊儒术之后,在注解、重编《老子》的时候,有人有意无意地做了误导和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