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绍侯
老子李耳是一位具有三种身份的历史名人。这三种身份是:一、指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人、是哲人、圣人;二、指他是道教的教主,他是神,是太上老君。《魏书·释老志》说他“上为神王之宗,下为飞仙之主”;三、指他是李姓始祖,李唐王朝尊他为祖宗。
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记的老子是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的职务,往低处说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往高里说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相当于任继愈的角色。任继愈是国学大师,很有学问。李耳在当时也是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所以连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都去洛阳“问礼于老子”。孔子拜见老子后,对他的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错,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孔子的言论中知道他是把老子比作龙,龙乘风云而上天,说明孔子对老子的学问高深莫测,十分敬仰。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可知,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年龄大于孔子。
葛洪在《神仙传》中所记的老子,与《史记·老子列传》不同,它所记的老子是道教的祖师,是神仙。说“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是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怀之七十二年而生,生而自首,故谓老子。又说老子先天地而生,上三皇时为中元法师,下三皇时为全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项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商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吏,总之,道教认为老子无时不在,只是名号不同,对于这样神奇的记载,连葛洪自己都不相信,认为“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不可据也”。那么葛洪认为老子应是什么样呢?他说:“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书故号之为老子。”又说:“老子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也,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盖仙人也。”说来说去,老子还不是凡人,而是仙人。至于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说老子“一道化三清”等等,那更是神乎其神了。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者是人,作为道教的祖师是神,两者虽有明显的不同,但也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两者均尊奉《老子》(《道德经》)为其元始经典;二是两者均认为老子的故里是在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尊奉的元典,它非常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太一。太一产生天地(二),天地(二)产生了阴气、阳气及和气(三),阴气、阳气、和气(三)就产生万物。一切万物都有阴阳二气,二气的交流就产生和气,这就是万物产生的规律。德的本意为得,循道而行,内得于心,外施于人就是德。实际是指人要顺其自然而有所作为。故道家学派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清虚自守,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而为,不生事,不扰民。
道教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名称虽不同,但其内容完全一样,而奉为圣典。把老子提出的“道”,作为根本教理,而以“德”为根本教义。对“道”与“德”均作了神学的解释与发挥。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认为老子(太上老君)就是“道”和“德”的化身。如《太平经》就把《老子》二十五章的“天法道,道法自然",改为“天畏道,道
畏自然”。“法”是效法,“畏”是敬畏,两者分量绝对不同,这是神化“道”和自然。《云笈七签》中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神化老子。道教还把“德"作为修炼养生之道。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把《老子》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回虚无,是道运动的规律。柔弱是道的作用和体现),改为“反者,道之验(验证、效果),弱者,德之柄(根本)”,强调德在修炼中的作用。道教还把德分上德与下德,即按得道程度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上德即最高形态的德,其标准就是“不德”。即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就是要达到无执无用,无求无施,自然无为的目的。以不德为德,才是真正的有德。这是道教对《老子》三十八章内容的改造而得出的结论。
第二个共同点,就是对老子故里的认识是一致的。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葛洪《神仙传·老子》也说老子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在《神仙传》中虽然没有提“厉乡”二字,但两书所记是指一个地方是毫无疑义的。苦县就是今河南鹿邑县,这在中国史研究中也是毫无争议的,但现在也有了争议,说老子故里不在河南鹿邑,而在某省某县。笔者认为研究历史应实事求是,不能因某种目的而曲解历史而造成混乱。如果说老子故里有变化,除非是因古今政治区划变动而造成的结果。如颛项、帝喾二帝陵原在濮阳县,现已划归内黄县,那我们只能承认现实,说二帝陵在内黄县。再如东晋、南朝的大族琅玡王氏、琅玡颜氏其故里皆在山东临沂市,但由于政治区域的变化,现在琅玡王氏故里仍在临沂市,而琅玡颜氏故里已划归山东费县,那我们也只能承认现实,据笔者了解,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政治区划并没有变动,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县就是无可争议的。
老子第三种身份是李姓的始祖。据历史文献记载,李氏是以官为姓。唐初历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项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日庭坚(皋陶之字),为尧大理,以官命族日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微,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日乾,娶于益寿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与此大同小异)以上记载说明,李氏出自帝颛瑞高阳氏。在唐尧时高阳氏之才子皋陶任大理之官,故其子孙以理为姓。皋陶的后人理徵在殷时因秉性正直而得罪于纣,被处死,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于伊侯之墟,因食木子而得活命,故改理为李。对此说法学术界有争议,认为“理”与“李”古通用,因食木子而改姓李的传说不可靠。又因理利贞的后代世系不清,故一般李姓不承认理利贞为其始祖,而李利贞十一世孙李耳,字聃,号伯阳,周时任柱下史,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子孙世系非常清楚。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耳之子名宗,战国时为魏封于段,为段干大夫。宗子李同,任赵国大将军。同子李兑,为赵国之相,兑子李跻,被赵国封为安阳君。李跻有二子李云,李恪,官职不详。恪子李洪,仕秦为太子太傅,洪子李汪,为秦国将军。汪子李昙,仕秦为御史大夫,封柏人(河北唐山境)侯。李昙有四子,长子李崇为秦陇西太守,封南郡公。后发展为李氏旺族,小子李玑,为秦太傅。玑有三子,李云、李牧、李齐。其二子李牧为赵将,因功封为武安君,居赵郡,后发展为赵郡李氏旺族。赵郡李氏,在北朝时强于陇西李氏。至隋唐时,由于陇西李渊、李世民父子创建唐朝,陇西李氏声望倍增,其地位大大高于赵郡李氏。但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都承认是李耳的后代,在唐朝,李姓族人倍受尊重,李耳的地位更是无比尊贵,唐高宗李治尊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加号李耳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从此李耳为李唐皇室始祖的地位就被确定下来,故后世李姓族谱多尊李耳为始祖,因此李耳就多了一个李姓始祖身份。
李耳的三种身份,都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皆可作为研究老子的专门课题,但在研究这三个课题时,只宜作单项研究或对比研究,不宣作混合研究,那样就会人、神不分,把信史变成神话传说。笔者现在只是提出问题,而深入研究尚有待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