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智慧:和谐、不争的道

作者: 刘怀元 | 来源: 中国道教

摘要:老子《道德经》充满了和谐文化理念,其中对哲学、政治、应世都有精辟的见解,老子对现实生活中利己、功利、欢乐、物欲、无为、有为、不争等都有丰厚深邃、高远超越的境界。老子的和谐文化思想是指导人们驱除烦恼、洞察世事的人生真谛。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羁绊,使迷失的本来、障迷的自性获得真知真觉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充满了和谐文化理念,其中对哲学、政治、应世都有精辟的见解,老子对现实生活中利己、功利、欢乐、物欲、无为、有为、不争等都有丰厚深邃、高远超越的境界。老子的和谐文化思想是指导人们驱除烦恼、洞察世事的人生真谛。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羁绊,使迷失的本来、障迷的自性获得真知真觉的大智慧。本文以老子的微妙玄通,完善自我;以德报怨,常善救人;圣人不积,不争之德的教导,完善个人道德,实现自我与人与世的和谐。


  微妙玄通 完善自我


  老子教导:“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老子对士的要求和看法希望,非常具体精到,老子用微妙玄通来阐述士的品质。“微”是非常精微细小,要把小事做好,“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是从易到难,从细微到宏大的过程,不要光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妙”是美好,思想道德完善,无所挑剔。“玄”是深邃、幽远、深奥。“通”是世事洞明通达,了解人情事理,与人谐和能和光同尘。“深不可识”使人们很难了解品质和道德的完美。“豫兮若冬涉川”,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先见之明,像冬天过河履冰,考虑周到不生意外,要有周密的调查,了解实情,不盲目行动,以免心中没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犹兮若畏四邻”,日常生活的细节处处注意严格要求,人们的生活道德是由日常生活细节组成的,不但要规范,更不要惹动别人的反感和訾议。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标准,免得引起误解。平日人与人之间要多结缘,少结怨,相安无事。邻居是经常接触的人,一个人道德完善就不会有不规之事。现代生活可说是八小时之外,也可说是群众的评议和看法,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如畏四邻”,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的了解之细、之深、之透。“俨兮其若客”,庄重就像到别人家做客一样,要恭敬客气,仪态得体,和主人做好沟通。如果思想分歧,不受欢迎,要言语委婉,各自相安,不可招祸惹端。“涣兮若冰之将释”,要人们自然潇洒大方,温馨与人相处,如沐春风,对人不温不火,有冰消冻解之感,关怀体贴叫人信服,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相互之间便于沟通。“敦兮其若朴”,敦厚朴实是一种美德,内在的高尚品质不会被外在的诱惑左右。


  端庄、厚重、朴实无华,不是浅薄和无知,是浅薄轻浮的升华,是一种锤炼净化的内在气质。“旷兮其若谷”,人的心灵要空旷开朗,虚怀若谷,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品味,要容事、明理、容人、体人谅人,心胸深邃,心志开阔。“浑兮其若浊”,人是社会的,不能脱世,不能离开人,持心不可过分皎洁,不能太认真执著,要容得善恶贤愚,不自命清高,不同流合污,要适度把握,应在世间磨炼,行外圆内方的处世方略。


  以德报怨 常善救人


  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有道德的人,善于使人尽其所用,没有没用的人,无论是善是恶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于理解宽宏和包容引导。“道法自然”,人法地也是因大地不只能承载高山,还容纳江河湖海,养育一切生物。人与人有什么不能相容的,恶与善就是要互相对立、排斥、仇视吗?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报怨能消解人际关系的怨恨,人是动物中的万物之灵,人为什么要时时刻刻不忘个人的恩怨、人际的纠葛?天生万物各有其所用,各有其所长,就是毒草也能疗却疾病,有它独到的特殊贡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只要你心胸开阔,仔细分析观察,人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有社会性,社会的主体是人不是物,要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容忍人。用广大恢宏的胸怀,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只有道德完美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融洽相处,并不断的完善规范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对自己的认识和主见要一分为二,从多方面看,不能以偏代全,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可在生活实践中付诸实施,却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要正视自己的缺憾偏颇,它可以提高自我的认识,增强自己的勇气信心,使头脑明智清醒,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不自是故彰”,在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要审视自己的看法感觉与现实和人们的不同看法有何差别,怎样根据现实吸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要处处自以为是。因受多方面的制约,如社会的经历,禀赋的差异,个人的修养,各阶层及社会地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个人认识和社会标准。不能没主见,也不能任意扩大,要有一定的限度,要使自己的认识成为社会公众的认识,要审慎沟通才会达成一致。如果自以为是,好事不但不能付诸实施,还会招来误解和麻烦,只有不自以为是的人才会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吹嘘,自以为了不起,容易形成和别人的对立。这种心灵空虚用虚妄不实来取得人们的认可好感,就算是有业绩的,富商巨贾,名人学者也要深思慎行,平常的人更要脚踏实地地行功立业。


  “不自矜故长”,矜是傲慢,无论是外在和内在,对于一切都是有害而无利。傲慢必然阻碍个人的道德完善和进步,虽然有时能刺激人们的上进心和动力,可不能持久,给人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只有不自矜的人才能事业有成。


  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社会中的人法则是:为了生存,自然就有保护、防御和争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就要争取。争是自然的法则,是不用专门学习的天性,任何动物和生物都有这种能力,是本能,没有什么异议。现实社会提倡竞争,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我们不争,“不争”的对立是“争”,人们的生活其中的一个中心就是“争”,俗话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争与个人的生存、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实际老子的不争是争,要教人们稳扎稳打的争,要超越一般的争。如果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不争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不利的,老子的哲学还有现实意义吗?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总是有它的合理性。


  纵观老子的不争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崇尚贤能是春秋末期风行各国的思潮风尚,国家制度开始由贵族的世袭而代之的是贤能之人的轮流执政,这是社会历史的政治进步。老子看到在国家内部,崇尚贤人虽刺激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手段,可从辩证的方面看,尚贤引发的政治、经济、财物、谋略、欺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老子从思辨的高层次的角度,深恶争夺。他希望通过倡导社会停止崇尚贤能的做法来杜绝人们在利禄方面的争夺,是缓和一个人民内部矛盾的愿望,是对广大群众的尊重。在现实中不是人为制造鼓励重用少数贤人,而是注重多数人的作用。是促成互相尊重、和平、自然的生活,不是少数贤人的社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分析水,赞美水,水是万物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居善地”是要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学习水善于处于低下,水降到干旱的地方就是善,要善于择地方。“心善渊”是心灵要清澈明净、纯洁、高尚、有度量能容事。“与善人”是人与人,人与物要慈爱,不能对立,关系和谐,要善利万物。“言善信”是言谈要实事求是、讲信用,不能朝令夕改,信用是根本。“正善治”是国要有国格,治是治理、调理、管理,搞正当管理走正路。“事善能”是灵活自如,约束调整,适应生活,遵循自然规律。“动善时”是把握时机、天时、地利,顺应自然,有形不固。


  老子用水来阐述人生准则,委曲求全。“夫唯不争,故无尤”,结论是为而不争,以德善终。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具以上四种品德的人,会受到人的尊敬,自胜者强,天下谁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人处上使人感觉不到压力,在人们的前面不觉得有害处,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推举,天下莫之与能争。“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于交战的人不怒、不争。这样的战争是智取或者是瓦解演变,是暗争,没有硝烟的战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谦下者用人是最善于用人的方法。“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的前提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不积过分的财富,为别人着想,大公无私。给予人而不向人索取,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更充实,不争名利、财禄。积德行善,济人穷困,慈心于物,济物救世。老子的不争不同于一般的取胜之道,不为私利而争,不争是和谐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是谦下之德,处世之道,是促进社会和谐重要举措。它可说是克制消弥自己膨胀的欲望,要主动自觉的给人以帮助爱抚,与人为善,不重虚名,不在乎被助人的知晓,也不需要感恩回报,是自然的,没有博取好名和任何自我的扩张。


  老子的不争思想从社会效果看,有促进社会人类前进的作用。道德经在哲学、政治、军事、法律、教育、经济、神学、管理、生命、伦理、自然等学科都有独到的见解,展现了老子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深刻洞察,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深感忧虑。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上长期以来,被互相竞逐利禄、急功近利的人视为保守、消极厌世、不思进取。仔细品味老子的思想,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现在我们很难企及。从人类历史长河和未来发展看,老子的和谐思想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与天地人类共存。

点击数:2189  录入时间:2011/7/19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