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其成 | 来源: 一元一国学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讲的是“三知”“三守”“三复归”。
“三知”“三守”中的“知”和“守”的对象虽然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知道阳性,守住阴性。
第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雄”和“雌”是一对阴阳,“谿”是指溪谷,溪水流注的地方,实际可以理解为大海。是指万河万流,河流归聚的地方。你只有守住雌性的东西、阴性的一面,才能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向的地方、所归宿的地方。只有成为天下万物所归宿的地方,才能“常德不离”。“常”字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都写成“恒”,为什么后来的通行本改为“常”呢?这是因为避讳,汉代有一个皇帝,名字叫刘恒,所以就不能再叫“恒”了,要改为“常”。这个“常”就是“恒”,就是恒常不变的意思。恒常的德性是永远不变的,德不变,就是道不变。这样道和德都不离开自己,最后回到婴儿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书名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很简单,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无形的本体。天下万物就是个道字,但是这个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德。正因为是“德”,所以我们都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所以道和德是一回事,是表里关系。当然也有人理解,《道德经》一开始是“德”,又和我们今天这个“得到了这个东西”的“得”相同,所以“道德经”就是“得道的经典”。这样理解太狭窄了。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和“黑”是一对阴阳,白是阳,黑是阴。我们中国有一张世界上最美的图,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就是黑白两色组成,好比两条鱼互相纠缠在一起。当然你们看到的太极图99%都是错的。老子要坚守黑的东西、坚守阴性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范式,就是天下的楷模,或者叫天下的法则。成了天下的法则,常德才不会有差错,道也就不会有差错了。“忒”是差错的意思,“不忒”就能复归到无极当中去了。
第三,“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和“辱”也是一对阴阳。“辱”是什么意思?是“荣”的对立面,污浊、污下的意思。荣耀是外显的、上面的东西。比如说火是最耀眼的,是往上冒的。而污是下面的,是流水,流到低下、污浊、污秽的地方去了。要守住这个污下的地方,守住居下的水。荣和辱相比较而言,荣是阳性的,辱是阴性的。老子主张要守住阴性的,知道阳性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谷”,谷就是河谷,是河流归宿的地方。那么这个德和道就富足了、丰富了、完美了。所以要复归到质朴当中,质朴也是道的状态。
好多人说前面二知二守我都好理解,这最后的“知荣守辱”我没法理解。举个例子,比如说别人羞辱你了,如果你把羞辱看得很重,那么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你就会很累,很不开心,你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可是如果你不把它当一回事,甚至不把自己当一回事,把自己彻底放下,放在最低的位置,从内心里就是这样,把自己放到"无"的境地,放到最低下的境地,放到最羞辱的境地,好了,你一切都豁然了,什么都想得开了。
这一章中的“三知”“三守”“三复归”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要知道阳性的东西,守住阴性的东西,复归到最本原的状态中。“三复归”的婴儿、无极、朴都是最本原的"道"的描述。
老子在这章中实际上教我们怎样对待中西方文化,包括怎样对待中西方管理、怎样对待中西医结合。那就是“知白守黑”!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当然中国文化是阴性的,是黑;西方文化是阳性的,是白。我们一定要“知白”,要了解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管理方式、西方医学,但一定要守住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这一套思维方式,包括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国传统的医学,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叫做文化的本体主义、本位主义。
我们就是要 “知白守黑”,要保住、要守住中国文化的这个根,守住中华民族的魂。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老子的殷切希望。
阴阳是分层次的,我们的文化跟西方相比,当然属于阴性文化。而我们本身文化又有阴有阳,比如说儒家偏阳,道家偏阴。所以五千字的《老子》是主张反对儒家阳性文化,坚守道家阴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