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社团联合会 国学社
北京理工大学国学社邀请武玉清老师和甘晓刚老师,于2009年10月15日晚在新1号宿舍楼五层社联活动中心,为社团成员做了关于德道经的讲解,并分享了中国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和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的几位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两位主讲老师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他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深深地触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首先由武玉清老师简单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并对《德道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进行了诠释和升华。武老师从国庆60周年入题,由60=30+30,他谈到了中国60年来的发展,在前30年侧重精神文明发展,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状态,然而却忽略了物质的发展。而后30年则过于注重了物质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政策让中国有了快速的发展,也使祖国的人民富裕起来,但在精神方面的匮缺却日益凸显并且中国的文化被外国文化侵略吞噬,也谈到了中美关系紧张期美国一项颠覆中国的政策就是文化和宗教侵略。
上图为武玉清老师讲解
随后,武老师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做了简要说明,谈到中国文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①道德文化:指2500年以前的文化;②儒家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到“五四运动”结束;③现代文化: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从文字方面又可分为:①古文文化:以《道德经》,《庄子》,《论语》,《诗经》等为代表的形式自由,侧重于表达思想和感情;②文言文,后来的诗词歌赋等,有形式的规则;③白话文,现代的文化。
最后,武老师谈起了中国教育,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起。谈到现代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忽略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要作用,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其实也包含在“格物致知”之中。知识≠文化,中国的发展应“以德为本、以道为本、以人为本”。我们并且应该大力提倡“经典诵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的政策。
甘晓刚老师首先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我们并不是盲目的去学习传统文化,要辨证的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点。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甘老师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后通过幽默轻松地方式谈了德道经的相关故事。甘老师谈到说《德道经》是“一本正经”,因为儒家和佛家的很多的经典都是后来弟子根据孔子和释迦摩尼的言论记录的,而只有《德道经》是老子亲自写的。
活动最后是老师们和学生自由交流。当国学社成员提出了关于《道德经》和《德道经》的区别,甘老师给出了如下的答复:《道德经》中“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德道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已。之所以是《德道经》,是因为1974年在马王堆出土《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名称是《德》和《道》。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德者得也,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因此“德篇”应该在前。《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弘道。两位老师还对社团成员提出的“诵读经典”对于右脑开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德道经》对商业经营的作用做了简单的论述。整个沙龙会气氛轻松活泼,反应良好。
此次沙龙活动让参与者认识到了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以及之后的讨论让大家对国学以及《德道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