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革命志士《魏凤楼》
|
魏凤楼(1886—1978),原名魏建勋,西华县人,曾任冯玉祥部第三军军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特别党员)。 1938年9月,中共豫东特委通过国民党上层关系安排派魏凤楼任国民党鹿邑县县长。当时,鹿邑县城刚被日军洗劫不久,满目疮痍,十室九空。魏凤楼到鹿邑后,招回流亡,恢复市政,鹿邑县城又有了生气。他力改陈规陋习,下令严禁赌博、吸食毒品;取缔娼妓,兴办福利事业,赈济饥民等。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派张爱萍到鹿邑领导统战工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公开身份任魏凤楼部参谋长,参与政务、军务,帮助魏凤楼整顿部队,改造政权。成立参谋处、政治部,下分三个科,负责人均有我党委派干部担任;营以上建立了党组织,基层各区和联保也有党内派去的一批同志开展工作。1939年春,组建了中共鹿邑县委会。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使当时的县政府和部队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有了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好地适应抗战的需要,魏凤楼部队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大增强,鹿邑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开展起来。 魏凤楼在鹿邑期间,积极宣传发动民众,投身抗日,保家卫国;招收县内知识青年,于1938年12月起开办鹿邑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魏凤楼任校长,张爱萍任教育长。干训班继承和发扬延安抗大作风,天天出墙报、办专栏、唱歌、演戏、开生活会、进行军事训练、组织军事演习等等,充满了官兵平等、师生团结、生活愉快的生动活泼气氛。张爱萍亲自讲课,常以各种战例和图解讲解游击战克敌制胜的特点;讲述毛泽东《论持久战》、《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重要著作,详细、生动,鼓励大家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到底。在干训班里组织抗日先锋队,发展党组织;组成农村工作队,先后深入到观堂、汲水一带宣传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群众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抗日组织,如儿童团、妇救会、自卫团。干训班共举办两期,学员400余人,为我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我军输送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 1938年11月初,彭雪枫司令员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经过淮阳窦楼、杞县邢口、睢县西陵寺等战斗后,来到鹿邑县白马驿驻扎整训,后部队转移到王皮溜刘大庄休整。由于军饷供应困难,天已经很冷了,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军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凤楼一方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支援抗日;另一方面,利用县长的合法地位和各种统战关系,采取各种机智巧妙的手段进行筹粮筹款。目标是县内较出名的富商和大地主,通过“卖城楼”、“卖老君台”、“卖涡河大桥”等,向他们借款,为部队筹集了大批军用物资。1938年冬季,魏部一次支援新四军棉衣2500套,并将所属部队拨给新四军两营兵力。过春节时,魏凤楼还亲自带着猪肉等物资前往新四军驻地进行慰问,送去了三千块银圆的军饷,使新四军游击支队在鹿邑得到了很好的休整,为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和继续东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9年春,鹿邑城南王皮溜黄枪会会首皇克让,以新四军留守人员不去抗日为由,派千余名会众包围了刘大庄,要留守人员交出枪支。留守处主任许遇之到王皮溜与皇克让交涉,被扣并吊打一夜,声言不交出枪支就要吊死他。魏凤楼知道后,非常气愤,亲率两个团来到王皮溜集,陈兵寨外。皇克让也集合了黄枪会会众近万人,严阵以待。情况发展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空气十分紧张。 魏凤楼告诫战士们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开枪。皇克让也意识到事态严重,只要枪一响他的身家性命也难保,不过使他敢于同魏抗衡的是近万名黄枪会会众。于是皇克让把包围留守处,吊打许遇之的责任统统推卸给了黄枪会会众。魏凤楼命战士们在王皮溜集西门外搭个会台,魏县长走上台子还没有开口讲话,黄枪会会众就嚷嚷开了:“不抗日的把枪撂出来!”“守着枪不抗日养大头不行!”“不打鬼子还来打我们,这算啥队伍?”魏县长不动声色走到台中央,讲道:“我带兵来不是打你们的,是来看你们的。我是鹿邑的县长,你们是鹿邑的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咱们的共同敌人是日本鬼子。请大家不要误会。”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不能自相残杀;他说新四军游击支队是抗日队伍,留守处人员也是抗日的。打仗分前后方,不能都上前线去。魏县长让战士们抬来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叫大家看,有机枪、长短枪、手榴弹、日军服装、钢盔、毛毯、茶缸、瓷盆等。原先如临大敌的黄枪会会众见了这些战利品,有了兴趣,主动放下红缨枪,围着魏县长要求讲打鬼子的事。皇克让见事不妙,没等魏县长开口放人,就把许遇之放了。为避免再发生意外,魏凤楼把新四军留守处全体人员迁到了城郊云楼村。 1938年11月14日,鹿邑县城第二次沦陷,日军抢掠后,留下一个伪军中队守城。第二天夜里,天降大雪,张爱萍、魏凤楼带领部队,让战士们翻穿大衣,从东南城角翻越城墙,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城里,俘虏了伪军岗哨,消灭了伪军,一举收复了县城。1939年4月,日伪军千余人,第三次侵占鹿邑县城。张爱萍在云楼组织新四军游击支队留守处有计划的转移,魏凤楼率部同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当满载新四军留守处的枪支、弹药、粮食的二十多辆牛车及留守处人员撤离后,张爱萍迅速带领部队一百余人赶往西关阻击日军,支援魏部。激战一个多小时,因敌我力量悬殊,得知魏部已撤出县城,遂将部队撤出战斗。 魏凤楼还经常身着便装出入街头、巷尾、村庄,体察民情,解民疾苦。他生活俭朴,说话家常,妇孺皆能接近。魏凤楼走到哪里,把百姓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哪里。有人行乞没有饭吃,他管;有人衣不遮体,他管;遇有诉讼,随见随问,不讲场合,不计形式,街头、巷尾都是他问官司的地方,他断案公道,不讲情面,群众满意。魏凤楼在鹿邑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却给鹿邑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我们的抗日县长。”
|
点击数:4091 录入时间:2011/6/25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