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道德经》全文翻译(2)
|
作者:清醒是酒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意译: 心里谨守着道,就能不离开道吗? 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 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不良的习惯吗? 治国安民,能做到只按规律办事而不节外生枝吗? 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 明白了包容性大的哲学原理,可以海纳百川而不必学多余的偏离“道”的知识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主宰它们,不要带着贪念过分要求它们。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车有用之处,才能发挥载人的作用。 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器皿有用之处,才能放东西。 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在它相对空虚的地方,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才能住人。 所以相对的“有”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很多的便利,是因为相对的“无”发挥了“有”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一定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一定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打猎,追逐鸟兽,最后一定无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一定行为堕落,身败名裂。 圣人不屈从于感官的诱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内心心灵的闲适和恬淡,所以他们相对地放弃前者而求取后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宠辱若惊,重视私利就像大祸害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是重视私利好像大祸害一样?人之所以有祸害,是因为人有私利,有不合理的要求,带着贪念,如果人没有私利,则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贵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贵其身一样,则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将私利这个东西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动机,爱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爱自己一样,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译:看但看不见,曰夷;听但听不见,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希、夷、微,无法用这三种感官呈现出来,所以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我们这个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译: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的情况是,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认识的地步。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呵,象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呵,象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呵,象在作客;融和疏脱呵,象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呵,象平淡无奇的素材;空豁旷达呵,象深山幽谷;浑朴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浊;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不会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没有贪念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相对宁静的心态。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虽然循环发展,但总会有返回到它的出发点的时候(才能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规律;符合规律,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永远都不会遭受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译:最好的政冶,民众根本意识不到统冶者的存在;其次的政冶,民众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统冶者;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统冶者。统冶者的诚信不足,民众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冶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民众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道”被废弃后而到导致的聪明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道”,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大伪”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
|
| |
|
|
点击数:1418 录入时间:2011/3/16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