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文化名人篇《李泰》

李泰(13711453),字淑通,明鹿邑人。幼颍悟,稍长为邑庠弟子,习《春秋》,以文章诗赋为乡里所称誉。洪武辛未(1391)年,举于乡,升为太学生,三年后中进士,时年二十二岁。被任为鸿胪寺资宾,改詹事通事。后迁永平昌黎县丞。

昌黎县治尝有黑青泰,令人迹之,得大釜数十青。遂息时获盗二十余,令欲置之死。泰争之,后遇赦,皆全其生。洪武末年,以事解印绶,还乡里。永乐六年(1408),用荐复起。

李泰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除经史外,又同熟掌故,兼通阴阳、  卜筮等学,为明成祖朱棣所倚重。

永乐七年(1 409),朱棣派李泰及礼部侍郎等,在京师附近的各地堪舆陵地,最终选定了一个叫黄土山地方,此地一是“龙兴之地”,二是“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完全符合风水学术。苛求完美的朱棣皇帝从南京到此万年吉地察看,也颇为满意,正巧那日正逢他的生日,就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从此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李泰为明成祖朱棣卜葬长陵,有验名闻于上,诏令占籍钦天监。

晚年的李泰定居金陵,以教授生徒为业,闲暇时则专意著述。年八十有二卒,葬金川门外幕府山之阳。

李泰撰有《阴阳书》五十余卷,《训蒙书》五十五卷,《诗赋书》十六卷,《毂鸣》、《坚瓠集》、《北上金陵》、《清凉》诸集合三十六卷,杂著三十卷凡百数十卷,藏于家。祀乡贤祠。

《阴阳书》:《气候集解》、《玉历通政经注》、《观象璇玑》、《礼纬含义》;

《训蒙书》:《小学故事》、《蒙求声律韵》、《注程文》;

《诗赋书》:《三体集句》、《英华珠玉》;

杂著:《三体》、《十咏》、《节候》、《孙子》。

附:李泰《咏金陵十六楼集》:

        南市楼

纳纳乾坤大,南楼纵目初。

规模三代远,风物六朝余。

耆旧何人在,登临适自娱。

皇恩涵远近,莫共酒杯疏。

        北市楼

危楼高百尺,极目乱红妆。

乐饮过三爵,遐观纳八荒。

市声春浩浩,树色晓苍苍。

饮伴更相送,归轩锦锈香。

        集贤楼

迢迢出半空,画列地图雄。

鱼水千年庆,车书万国同

长歌尽落日,妙舞向春风。

今古神州地,康衢一望通。

        乐民楼

江城如画里,迢递起朱楼。

白日催人老,清尊喜客留

百年从万事,一醉解千愁。

帝德尧同大,洪恩被九州

        讴歌楼

西北高楼好,间宜雨后过。

恁阑红日早,回首白云多

广槛停箫鼓,深江净绮罗

千金不计意,醉坐合笙歌。

        鼓腹楼

翼翼四檐外,居人有万家。

盘空斋屡荐,舞破日初斜。

小酌知谁共,新诗取自夸。

圣图天广大,烂醉慰年华。

        清江楼

涵虚混太清,时转遏去声

湖雁双双起,渔舟个个轻。

世情何远近,人事省将迎。

谈笑逢耆老,终身愿太平

        石城楼

翠袖拂尘埃,烦襟出九垓。

清光依日月,逸兴走风雷。

鸿雁几时到,江湖万里开。

文章成锦绣,临咏日盘迥。

        来宾楼

地拥金陵势,烟花象外幽。

九天开福祉,八极念怀柔。

造化钟神秀,乾坤属远猷。

吾皇垂拱治,不待诏书求。

        重译楼

使节犹频入,登临气尚雄。

江山留胜迹,天地菏生成。

干羽三苗格,车书万里同

圣朝多雨露,樽俎日相从。

        轻烟楼

久坐惜芳尘,莺花不弃贫。

关心悲地隔,有酒纵天真。

不问黄金尽,应惭白发新。

登临聊极目,紫陌万家春。

        澹粉楼

郡楼闲纵目,风度锦屏开。

玉腕揎红袖,塥卮泛绿醅。

参差凌倒影,迢递绝浮埃。

今日狂歌客,新诗且细裁。

        鹤鸣楼

翠挹恁阑外,楼高不勘登。

抑扬如有诉,凄切可堪听。

白日移歌袖,青天扫画屏。

古来形胜处,重到忆曾经。

        醉仙楼

自得逍遥趣,乾坤独倚楼。

天笼平野迥,江入大荒流。

待弃人间事,来为物外游。

蓬莱自有路,云雨梦悠悠。

        梅妍楼

天地开华国,招邀屡有期

风烟归逸兴,钟鼓乐清时。

对酒惜余景,逢人语旧诗。

平生无限意,莫信笛中吹。

        翠柳楼

白帻岸江皋,开筵近鸟巢。

交疏青眼少,歌罢彩云消。

落日明孤塔,青山见六朝。

平生爱高兴,回首兴滔滔。

点击数:7662  录入时间:2011/6/15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