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文化名人篇《老子》

    老子(前5 7 1一约前4 7 1)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太清宫镇一带)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法家、兵家各种思想的源头。

    传说李母乃上界玄妙玉女临凡,仪表端庄,贞静自守,感天而孕。怀胎八十一载,剖左腋而生老子。老子生而即行踽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莲下有井,九莲九井;九井九龙,九龙汲水,喷而沐浴圣体。老子鹤发龙须,项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道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位登太极,无上神仙。”复趺坐李树下,指树自言:“此吾姓也。”生才九日,身有九变。至六龄,自谓耳大,取名重耳。人因其生而白首,呼为老子;又以其耳曼无轮,耳门三漏,化后谥为聃,故又称老聃。

    西周时期,老子生地苦县厉乡曲仁里是一个比较大的人口聚集中心,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都。他的父亲李乾,在周朝做官,官职很小,但他给少年的李耳以读书的机会,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李耳自幼就肯动脑筋,善于向自然学习。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隐山深处看到了一棵大树,大家开始判断那是一棵什么树。一个孩子看到树的前面写着一个“槐”字,于是便叫道:“是一棵槐树。”小李耳看到树的另一面写的则是一个“楝”字,反驳说:“不对,这是一棵楝树。”孩子们争执不下,最后去问一位老农,才弄清楚了既不是槐树也不是楝树,而是一棵合欢树。这件事让李耳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

    李耳还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有一次在野外他遇上了求雨的人们。因为天气干旱,种田的人为了求雨,就不停地磕头祭神,有的额头都磕起了包,这使得李耳开始对水进行思考。曲仁里紧靠涡河,李耳从小在河边成长,他从河水年复一年,不分昼夜默默东流的现象,体会到水的性格虽然柔弱,却具有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对水的思考,他又进一步认识到了柔与刚的对比关系。李耳的思想渐渐地丰富完备起来。

    青年时期的李耳师从常枞,求学问道,刻苦自励,手不释卷。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他告诉李耳,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一次常枞张开嘴巴让李耳看,问:“我的牙齿还有吗?”李耳说:“没有了。”“舌头呢?”“还在。”常枞说:“牙齿坚硬而先朽,舌因柔软而长存。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李耳由此想到:柔嫩的麦苗,在寒风中抖动,生意盎然;待到夏季亭亭直立,却临近死亡。这些柔和刚相反而又相联的现象,逐渐培养了李耳外柔内刚的性格。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0),李耳随父亲到了东都洛阳。周室贵族王孙满觉得李耳思维敏捷,博学多识,遂将李耳推荐给了周景王。灵王二十一年(前551)任周朝史官,守藏室史,主管周朝的典籍,兼记朝议。周代,人们不论是在朝堂议事还是作客赴宴,皆席地而跪。当时李耳在朝堂跪地作记,周景王深怜其苦,就命李耳倚柱而书,故人们又称李耳为“柱下史”。

    李耳在任守藏史期间,博览群籍,学识大进。对天体之本、万物之源、社会哲理有唯物独到的见解。在临朝作记中,他对周王朝的施政方略、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百姓疾苦以及百工们的无畏反抗有了更深切、全面的了解,他对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大道”与“上德”的日渐缺失具有深刻的感受,逐步形成了他排除神权的天道观,尚慈、尚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观,以及他对无为从政、以奇用兵、以静养生、效水立德等独特的哲学思想。每论及天道之本、万物之宗、社会哲理等,深受朝野瞩目。

    李耳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以渊博的知识而名扬天下。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了周朝的都城洛阳,向他请教“礼”的问题。孔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并且拜见了七十二位国君,但谁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看来说服人实在太难了。”李耳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就像时先人留下的脚印。你说那些能有什么用呢?”临别时他告诉孔子:“孔丘呵,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的。”孔子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掌权的公卿大夫结党营私,明争暗斗。李耳身为史官,自然要记录朝廷各种活动,因此得罪了甘简公,于前532年,受到甘惮公的政治迫害,被免官,流放到鲁国。前530年,被召回复任原职。

    前516年,周室发生争夺王位的五年内战结束,王子朝失败,“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李耳被免职。他挂冠归里,回到故里苦县厉乡设坛讲学,修炼强身。此时的李耳年已七旬,且知识渊博,德高望重,人们皆尊称其为“老子”。求学问道者络绎不绝。在归隐讲学期间,他的精深博大的见解得以弘扬和传播,受到知识分子和庶人的赞许。

    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李耳遭亡国之痛,遂骑青牛,负竹简,携徒离家西去。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请求将其学问写成书留给后人。李耳用语录体韵文写下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著作,后来成为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经典。

    李耳从函谷西去,在秦国四处讲学,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挽留。大约在公元前471年逝于秦国的扶风(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葬于槐里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5公里楼观台西3里许的大陵山北麓的山坡上),秦国上下痛悼其死。

    李耳的父亲李乾,任周朝史官,母亲益寿氏名婴敷。唐高宗李治于光宅元年(684)下诏令追尊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追尊老子的父亲为“先天太皇”。

    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所修的是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西汉以后,老子逐渐被神化。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宣称“道”就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从此,老子被神化为道教的始祖,成为道的化身,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无穷无极的神圣,《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后继者被称为“黄老学派”或“道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唯一能和儒家抗衡的学派。现在《道德经》被译成英、德、日、俄、法等10余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古今10大作家之首,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尊崇。

点击数:5553  录入时间:2011/6/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