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不同角度所阐释的抱朴求真,其实是对统治者人格修养的要求。在老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做到抱朴求真,才具备了治理好国家、规整好社会的人格修养条件。
由老子的抱朴求真主张,联系到当代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身修养,应当遵循“治心”之道,做到七个“经常想一想”,在勤政廉政进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层次。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心”,从生理上讲,指的是心脏从心理上讲,指的是内心活动从哲理上讲,指的是人的意识。通俗地讲,“心”就是人的思想活动。
领导干部“治心”,就是要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心理健康、心态平稳、心情良好、心境超脱,以心平知足对己,以心胸博大爱人,以心志刚健做事。总之,通过“治心”,达到整治领导思想、严格领导纪律、规范领导行为的目的。
要治心躁,养心静。古人刘昼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有的同志当了领导干部之后,不注重学习,不加强修养,脾气见长,火气变大,毛病增多,性急心躁,听不进意见,容不得批评,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干,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拖,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实,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有忍耐性的领导者。北宋周敦颐提出,“静虚则明”,强调为官者要“主静”,就是要保持一种内心清明、心静如水的心态。静能养生,静能生慧,静能悟道。诸葛亮提出“宁静致远”,也就是说,只有心静的领导干部,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静中思动、厚积而薄发,从而干出一番大事业。心躁不安,其实是领导干部政治上不够成熟、心理上不够健全、修养上不够到位的表现。因此,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心静”修养,通过“养心静”,减少心中的贪婪和欲念,从而做到静而无邪,静而无贪,静而无非礼之想,静而无非分之举,能够止浮躁,辩是非,明事理。
要治心浮,保心稳。浮是一种浅薄,浮是一种轻率,是不扎实、不踏实、不稳重的表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稳健做事,诚心做人,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古人说:“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心浮者难成大器,心浮者难创大业。领导干部克服心浮,主要是要心理上克浮躁,思想上克浮浅,工作上克浮事,成绩上克浮面。要净化自我,保稳求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第68章)。要保心稳,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修心养性。有知识才能稳己,有能力才能胜任,有智慧才能胜人。
要治心病,出心裁。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三满”现象:一是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总认为自己还行,缺乏一种冲劲,缺乏一种后劲,缺乏一种闯劲。二是满足于成绩,沾沾自喜,取得一点成绩就飘飘然,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忘记了组织的
培养,忘记了国家的投入,忘记了大家的奋斗和辛勤劳动。三是满足于自己的能耐,忘乎所以。总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行。一个领导干部,只要一自满,他就走到了山顶,再往前走,那只有走下坡路了。《礼记》中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曾国藩说:“君子最大的过人之处,只是虚心而已。”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别出心裁,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发展。什么叫心裁”?《辞海》中说,“心裁”就是出自内心的不断创造。古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申郑》中记载:“郑樵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随通史家风,而自以经纬,成一家言者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吸取前人的精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形成独到的见解,就能创造出惊世之作。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不断破除自满,才能推陈出新,取得新的成就。
要治心利,学心平。人人都有为我之心,名利是动力,名利是祸水,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把握好“度”。也就是说,属于自己的,不要自有;不属于自己的,伸手必被捉。俗话说,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无争则无患,让人则无忧。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群众中没有威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不了名利关。如果我们一心想着自己的名和利,就只会千方百计为自己谋私利,而不会下功夫干实事了。古人说,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由此可见,大凡品德高尚之人,都以谋大众之利、谋长远之利为己任。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为国家谋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正视肩上的责任,珍视自己的权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能给事业带来哪些好处,而不是个人得到什么。为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名利泰然处之,把心态摆正,把心胸放宽,静下心来,把工作干好。一个人心不平,就要出事,一个领导干部心不平,就会出大事。因为,他会把情绪带到事业上,把怨言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古人说,人人有心,心中有危。只有心平,才能转危为安。学会了心平,才会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减少自己的欲望,摆正自己的心态,愉快度过人生。
要治心窄,求心宽。心胸狭窄者,是一个小气者,是一个无所作为者。领导干部心胸狭窄,不仅会害人,而且会害己。心胸狭窄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认为大家跟他过不去,总认为别人在整他。其实,心胸狭窄的人,是自己整自己,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干出大事,也不可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只有忘我,才会有我,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大度盖天下,然后能包容天下;信用盖天下,然后能约束天下;仁德盖天下,然后能收取天下;恩泽盖天下,然后能保有天下;权势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姜太公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五条,才能治理天下。从事政治,宽容不仅表现个人的博大胸怀,也表现个人的聪明才智,更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宽容是一切成功者的应有境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写道:“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住自己的人,才是一个聪明的人。"总之,领导干部治心,就是要治心病,真正做到心地纯正、行为端正、心平气和、心胸宽广、心神集中地干事业。
领导干部在遵循“治心”之道的前提下,还要做到七个“经常想一想”。
一要经常想一想肩负的重大责任。随着改革开放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的思想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因特网等现代高科技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要注重学习。当今世界已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领导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刻苦学习前沿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要经常想一想领导岗位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更是紧迫。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判断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工作。
三要经常想一想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纪律。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少数领导干部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喜欢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处理自己与下级和党员群众的关系时,不能平等待人,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尊重甚至侵犯党员民主权利,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全局观念,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严重所造成的。
四要经常想一想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团结是班子的生命,团结出战斗力、出干部、出人才,不团结的氛围会败坏风气、危害班子建设。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就需要正视和解决矛盾,增强原则性和战斗性。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宽大的心胸,要多看多讲同志的长处,少看少讲并包容同志的缺点;要以建设性的态度,多找共同点,缩小并淡化分歧点,求大同,存小异;要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反对挑拨离间,不听信谗言,不分亲疏,不分高低;要提早预防乱猜疑、乱传话、乱议论。对那些传播小道消息的麻烦制造者和破坏团结者,一旦发现,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五要经常想一想我们依靠谁、为了谁。各级领导干部心里都要经常装着群众。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来衡量工作的好与坏。着眼人民群众,关键是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主要是看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基层干部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要把评判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交给群众,把是否得到群众公认、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六要经常想一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求真务实是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胡锦涛同志作出了“三个下功夫,一个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指示,其核心就是要求真务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重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七要经常想一想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廉洁白律上从严把握好自己,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领导干部,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加强自我改造,自觉打扫头脑中的灰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淮则》严格要求自己,并依照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完善党委监督机制,过好双重组织生活,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注意小节,管好自己的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