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贵柔不争篇之《不争之争、奥秘无穷》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白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22章)。亦即委曲才能保全,弯曲的才能伸直,凹陷的才能满盈,破旧的才能成为崭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则会惑乱。所以,圣人持守“道”,用作天下万物的准则,不自我表现,才能明察万物,不白以为是,才能真相彰显,不自我夸耀,才能得到成功,不白高白大,才能有所进取。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很多人都熟知《道德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那么究竟什么是辩证法?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有一个正的,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反的,这就叫做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其实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一点,只不过没有说出来罢了。当然,老子说出来了,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寻踪觅源,辩证法这个传统还是来自《易经》,其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本来就是对立的,人们熟知的刻章就有阴文与阳文,古代称山也有阴面与阳面,一个东西总能一分两半。因此,老子就说起来了曲与直的关系,委曲才能够保全,弯曲了才能够伸直,低洼才能够充盈,破旧反而能够生新等等。这就是圣人所讲的“曲则全的辩证法。掌握并能够能动地运用这种辩证法,就真的能让人得到保全,进而返朴归真。

老子深知这个道理,并将它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人们做事的时候应当认识到,不自我显露才能真正地显露出来,不固执己见才能更加正确,不自我夸耀才会显示功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老子并不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在对待功名利禄等事情的时候,更应该看清形势,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汉代萧何曾经追随刘邦起义,在打败秦国以及楚汉争霸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将他排在功臣之首。确实萧何在战时负责准备充足的粮草,为刘邦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他排在功臣之首也是实至名归。同时,为了显示对萧何的尊崇,准予他上殿的时候可以佩带宝剑。后来,韩信在刘邦出征在外的时候,被诬告谋反。萧何就与吕后计划,约韩信到未央宫,然后趁机除掉了他。这样,刘邦除去了自己的一块心病,萧何的地位也愈加尊崇,由丞相升为相国,还增加了封地。

    萧何显赫一时,很多人都前来庆贺,唯有一前秦遗老,不无担忧地对萧何说,不曰你将大祸临头了,现在皇帝在外风餐露宿,而你却稳坐京师,未建尺寸之功。皇上之所以增加封地,那是因为在你除掉了韩信后要对你笼络,以免你也谋反,这是对你的怀疑呀。你不如不接受这些封赏,将自己的家业拿出来资助前方部队,皇上自然会很高兴。萧何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依计从事,刘邦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久,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不过刘邦并不放心,不时从前线派使臣打探萧何的所作所为。萧何本来以为,皇帝在外出征,他就应该尽力筹备粮草,并且还要尽量安抚百姓,稳定后方,做好后备工作。但是,现今与当年刘邦一道打天下时情势不同了,刘邦不仅仅是依靠萧何,同时对他也生出了提防之心。所以,有人就对萧何说,你现在快要有杀身之祸了。你现在贵为相国,功成名就,官也升到头了,功劳也不能再加了,这几十年来更是深得民心。现在皇帝派人回来打探消息,那不是明显地对你充满戒心吗?因此,建议萧何,让他到处低价买田,并在民间大放高利贷,使民众有怨言。萧何听后,果然就这样做了。在刘邦班师回朝的时候,老百姓纷纷状告萧何,刘邦竟然一点也不怪罪他。因为在刘邦看来,天下事大,买田、放高利贷事小,那只能说明萧何没有觊觎天下之心,刘邦休得放任与他,哪会怪罪呢?

萧何的例子足以说明了老子所说的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做事情的重要性,萧何虽然失去了一些封地,但是却保全了自己;虽然失去了部分民心,但是却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同样,春秋时代的晏子身为齐国著名的臣子,在经历了齐灵公、齐庆公和齐景公三代君主之后,能在内乱中保全自己,也与自己的不争白分不开。因为只有在纷扰的政局中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才能够自保。晏子明白名利是祸害的根源,所以不去追逐名利。他深知自己位居相国,很容易遭到嫉妒与怨恨,如果广置家业,总有一天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晏子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处处与世无争,处处谦退,坚决不贪婪那些爵禄以及封地,能够让给别人就让给别人。在处事时,更是独到。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居功自傲,当封赏的时候一再辞让,实在辞让不了就让齐王缩减。平时的生活更是与平民差不多,吃饭很简单,山珍海味自然与之绝缘,至于奢华从来与他沾不上边。晏子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主义。君开明的时候,他就积极地为国家出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齐国逐渐强大。在君昏聩无道的时候,晏子则是委婉劝诫,与逆党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深得君主信任。

    齐景公三年,一场内乱后,齐景公赏赐晏子土地,那块封地土地肥沃,人民富庶,晏子却坚决辞受。第二年,吴国公子季札北上访问齐国,见到晏子就劝他把封地以及权力交出去,也好给自己留出一步退路。晏子听取了他的意见,照着做了。后来齐国内部出现士大夫反复争斗的局面,因为晏子早就远离了权力,所以对他们构不成威胁,自然是保全了下来。

    老子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不争之争呀。老子所说的不争,不是真的让人不争。而是采取“不争”的谋略,实现大得、大争,当一个人善于不争某些东西时,实际上已经得到了那些争的东西。所以,在老子眼中善于不争的人,便是那些深暗不争之争真谛的聪明人。

    春秋时期的介之推,曾经追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19年。但是当重耳当上国君,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去,陪着老母亲一起隐居。介之推的做法虽然不一定可取,但是他的精神风范却值得我们效法。介之推说过一句名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古往今来,许多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都不愿在名利场中你争我夺,而是甘于寂寞,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都获得极高的成就。

    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在宣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成就时,人们总爱把功劳归于主要领导。其实,领导干部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是做出成绩的“天时地利人和”也起着重要作用。个别领导干部在名利、荣誉面前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发展到心理失衡,把“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视为理所当然,常常以人民的功臣和父母官自居,失去了自我,飘飘然,昏昏然,放松了思想改造和道德修养,由追名逐利而胆大妄为,触及贪污受贿、失职渎职。“高居线”,最终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心理因素,都是为了一个“争”字,争名争利争权力,什么都想争,但就是不想争着做一个人民满意、上级满意的干部,陷入思想的误区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走向堕落,其实是早晚的事儿。

点击数:2793  录入时间:2011/6/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