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贵柔不争篇之《坚强者死、柔弱者生》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本质,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以柔弱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新生婴儿呱呱坠地时,身体非常柔弱,几乎摸不到他们的骨骼,但他们却有着极旺盛的生命力,摔了,不知道疼痛;遇到虎狼,不感到害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也不知道什么是死,因为不忧生患死,也就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他们禀承天地赋予的灵气自由地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才刚刚开始,生命之旅来日方长。

老子认为,坚强是生命的假相,以坚强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东西,其生命力往往很脆弱。壮年人骨坚体壮,但一次不小心的摔跤,就有可能让他们骨折。几十年不生病的人很坚强,但一个小小的风寒,就有可能夺去他的生命。

活着的人,身体是柔韧的;死了的人,身体是僵硬的。所谓僵硬,不过是坚强的别名。所以,不要说自己太柔弱,也不要嫌自己不够坚强,柔弱是道的本相,为人处世,应效法大道,学会以柔性的智慧来对待生活。

无数历史事例证明,姿态柔弱、处世低调的人,往往能以柔克刚,左右逢源,成为生存博弈中的优胜者。相反,血气方刚、桀骜不驯或者白命清高、鹤立鸡群的人,往往处处碰壁,成为生存博弈中的失败者。

魏晋之交,曹魏政权衰落,司马氏掌握了曹魏政权,曹魏政权中的许多大臣看出了时局的走向,纷纷投靠到司马氏门下。不过,也有不少忠于曹魏政权的人不愿意趋炎附势,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

    嵇康见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便远离政治,每天与一帮朋友打铁为乐,拒不与那些变节的士大夫交往。一天,已经投靠司马氏的大将军钟会前来拜访,嵇康不予理睬,只管打自己的铁,好像钟会这个人不存在似的。钟会等了一会儿,自觉没趣,怏怏而去。人家走就走吧,偏偏看不起钟会的嵇康冒出了这样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巧妙地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钟会对嵇康怀恨在心,不时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的坏话。司马昭本就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耿耿于怀,听钟会这么一说,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嵇康杀掉了。

    嵇康之所以不能在乱世中自保,是因为他太刚强,太自命清高,他不但看不起司马氏家族的人,还看不起所有跟司马氏有交往的人。因此,他得罪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他再怎么刚强,又怎么斗得过一群人呢何况这群人还掌握着国家生杀予夺的大权。

    有意思的是,同样不与司马氏合作,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阮籍不像嵇康那样刚强,也不搞什么朋友聚会,更不明目张胆地与司马氏集团划清界限,从不对司马氏集团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他每天只做一件事:喝酒,而且绝不撒酒疯,酒后不吐真言。他听说步兵校尉衙门里藏有三百坛好酒,便毛遂自荐做了步兵校尉,每日以饮酒为业,远离政治。不过,司马昭并没有忘记他这位大才,多次想提拔他做大官,他都以酒醉为托词,委婉推辞。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司马昭为了拉近与阮籍的关系,主动上门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求婚,娶阮籍的女儿为媳,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天天喝得烂醉,司马昭每次上门提亲都碰到他不省人事,连续六十天都是这样,根本没有跟他说话的机会,这个亲还怎么提?司马昭只好作罢。

大将军钟会对阮籍非常不满,多次以时事征询阮籍的意见,想借其“发牢骚”之机治他的罪,但阮籍同样以醉酒应付,绝口不对钟会的话题发表任何意见,钟会也拿他没有办法。司马昭想进身为晋王,让群臣写《劝进文》,阮籍不愿写,又采取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醉后仍被逼润笔,没有办法,他只好一挥而就写了一篇《劝进文》,只字未改,没想到这篇醉酒写出来的《劝进文》文辞清壮,成为传世名文。因此,司马昭非常看重他,尽管钟会等人百般诋毁阮籍,但司马昭始终不为所动,没有拿阮籍开刀。

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嵇康的做法虽然不失为大丈夫之举,但以生命为代价去保全所谓的名节,实在过于沉重。而阮籍以柔性智慧处世,内心里虽然对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却并不表露出来。他以柔弱扮糊涂,不仅保全了名节,而且得以善终,尽享天年。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人遇人遇事都不愿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看上去不仅“柔弱,甚至有些“窝囊”,但他们总能化干戈为玉帛,逢凶化吉,遇难呈样还有一些人,过于刚直,遇事不知变通,自己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要求别人必须照办,搞得大家都不乐意,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旦遇到挫折,大家纷纷对他落井下石,致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可见,柔弱不代表无能,它象征着智慧。古往今来,逆来顺受的人总比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有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正如老子所说:“守弱曰强”,善于磨掉自己刚直的棱角,以柔弱姿态处世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强大的人。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由他亲手缔造的大秦帝国却二世而亡,只延续了十多年时间;刘邦出身市井无赖,由他开创的大汉帝国前后延续了二十五世四百余年。这两个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强大帝国之所以寿天悬殊,原因在于两位帝国的缔造者,一个暴虐处世,刚愎自用,以刚猛治国,不愿变通;一个柔弱处世,以柔性智慧治国,因势利导,善于变通。

秦始皇武略盖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但是,天下统一后,他不明白打天下与治天下不是一回事,深信武力和刑罚既然可以征服天下,同样也可以治理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禁文书,酷刑罚,以暴虐为天下始”,致使“刑戮者相望于道”,天下苦之,人人自危,老百姓的积怨如地壳中的岩浆不断升温,只等最后那冲天一怒。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奋臂大泽,率先发难,天下云集响应,不到两年时间,强大的帝国便在天下反秦的浪潮中轰然倒下。刘邦则不一样,他没有秦始皇那样的盖世武略和祖宗基业,无法“奋六世之余烈”,他也不如项羽能征善战。不过,他有一个优点:承认自己不行,重用有能力的人,委屈自己,从谏如流。于是,天下智能贤明之士、能征善战之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结果,柔弱的刘邦借助于天下众多英才的力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大汉帝国建立以后,他接受了陆贾“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适时变通,抛弃了战争年代的那一套,对内采用道家学说治国,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对外审时度势,避匈奴之锋芒,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低调相处,暗中积蓄国力,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扫荡匈奴、宣威西域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他一反秦始皇暴虐治国的做法,以宽仁治理天下,使自春秋战国以来,饱受数百年战乱之苦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轻徭薄赋的日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天下大治几至“路无拾遗,夜不闭户”。因此,汉王朝的“仁治”深入人心,以致后来王莽篡政,老百姓心念汉室,刘秀因势利导,光复了汉室,呈现了“光武中兴”。即使到了汉末献帝时,汉朝大势已去,曹操要自称魏公,一向对曹操忠心耿耿、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或也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原因在于,汉室虽然衰弱,但老百姓的心还向着汉室。时至今日,人们提到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汉朝。

    可见,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让治国方略像“当春乃发生”的草木那样充满柔性,这样才会赢得民心,不失根本,刘邦、汉文帝、汉景帝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李渊、李世民、朱元璋也是这样做的。

    因此,不要看不起那些“弱不禁风”的人,不要看不起那些做人处世没有脾气的人,他们不过是内敛、懂得沉默而已。其实,善于沉默的人只要不在沉默中毁灭,就必将在沉默中爆发。火山就是在大地深处长久沉默之后爆发的,一旦爆发,它就会释放出毁灭一切的能量。

    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充满生机时,其形柔软、纤弱,失去生机时会变得干枯、僵硬。僵硬、刚强是通向死亡的迷途,柔弱、卑下则是通向生存的坦途,身处治国理世位置上的各级领导者,还是记住老子的话吧:“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点击数:3522  录入时间:2011/6/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