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谆谆告诫统治者要无私寡欲,因为无私方能成其私,只有清心寡欲,才能真正显示自身的力量;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怎样才能做到无私寡欲呢?老子经过深入思考,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13章)。
在老子看来,人们之所以常常遇到大的祸患,是因为人们总是爱顾自身。如果人们没有自身,那么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难的是化自我于天下,那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真正善爱自身是以自身公及天下,那才可以将天下的重任托付于他。
爱惜自己是本能,谁不顾及自身的安危得失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安危。明哲保身、趋利避害是多数人的习惯,老子看到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事情不是因为人们做不了,而是为自己考虑的太多了。例如,在人民突然遭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官员们该怎么办呢?是需要先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是先上报朝廷,等候旨意下达?更多的人怕是会选择后者,若是自作主张,不但头上的乌纱帽没了,恐怕身家性命也难保。也有少数人会选择前者,他们认为,老百姓的安危以及生命是主要的,至于自己的乌纱帽保住保不住是无所谓的事情。心系天下,以天下苍生为托,以国家为托,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此,大家都盼望着治国理世者有以身寄天下的高尚情操。
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文天祥就是这样一位以身寄天下、寄国家的人。他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书香门第,当时,昏聩无能的南宋朝廷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上了很深的印记,国家局势一天比一天危急,文天祥自小就树立了报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并立志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小时候,父亲指着窗外的绿竹对他说:“那竹叶在凛冽的寒风中也没有凋落,它们依旧翠绿,是多么坚强呀!做人不应该是这样吗?”文天祥似乎听懂了父亲的话,睁着大眼睛,不住地点头,暗暗下了决心。从此以后,他读书更加勤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夺得头魁,高中状元,当了官。当时的元朝对南宋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元朝的铁骑横行南下,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大肆抢掠,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南宋统治者面对元军只是一味退缩,贪生怕死,不敢抵抗。元军一路南下,直指都城临安。穷困无奈的南宋统治者只好让各地的官兵去保卫京城,保卫那位不争气的皇帝。
当时文天祥正在江西赣州做知府,听到消息后,非常难过地说:“现在国家有难,该是为国家效命的时候了。”但文天祥只不过是一个文官,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为此,他变卖家产,换来军费招兵买马。当地的老百姓都被文天祥的举动所感染,纷纷为国参战。几天工夫,一万多人的兵马就奔赴前线了。当时不少人也劝文天祥:“现在元军来势凶猛,你带的这些兵,大多是新兵,没有经过训练,更不会打仗,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你不是白白送死吗?”文天祥意志坚定地说:“国家有难,没有人出力。现在我拼着一死,为国家出力,那就是期待着天下人都能这样呀!要是天下人都这样,国家的安危不就有希望了吗?”文天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带着队伍,连夜赶往京城。
没有料到,文天祥刚到临安,朝廷就决定投降,当时的丞相贪生自死,早就逃得没有踪影了,朝廷没有办法,只得派文天祥做丞相去与元军谈判。
文天祥肩负重任,来到元军大营。元大臣伯颜威风十足地坐在营账中,旁边的人大声喊着让文天祥跪下,但是文天祥冷笑着,依旧笔直地站立在那里,镇静地说:“说投降,那是前任丞相的事情,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我现在作为宋朝的使臣,是来谈判的,不是来投降的!不能下跪!”伯颜见文天祥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侮,立刻换了口气,说:“说得对,可以商量的”。文天祥就问:“你们打算灭了大宋呢,还是打算将它作为一个邻国?”伯颜假仁假义地说:“不灭宋,也不会杀百姓。”
“既然如此,你们先撤军,然后再谈判。你们若是想灭掉宋朝,那么我们大宋子民那么多,打起来谁胜谁负还说不准呢。”
伯颜一听大怒:“你现在在我手中,难道你不怕死吗?”文天祥昂然说:“我就是想以死报国,即使你把刀放在我的脖子上,将我放在油锅里,也吓不倒我!”伯颜被文天祥的气概镇住了,他佩服文天祥的胆量与勇气。伯颜说不过文天祥,只得将之扣押在元军大营。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向元军投降了,一部分官员被押到北方,文天祥也被押上大船,但是在途中设法逃了出来。文天祥逃出来以后,就领着各地的起义军开始了抗元的斗争。他转战各地,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元军毕竟太强大了,宋朝的军队太过软弱,不久文天祥又成了元军的俘虏。
当元军押着文天祥到达崖山,准备攻打宋军最后的领地时,元军要他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勃然大怒:“救国如同救自己的父母。我救父母没有救成,难道还能让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吗?”当船队经过零丁洋的时候,文天祥站立船头遥望大海,思绪万千,心中的悲愤之情勃然涌起,写下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过零丁洋》。
南宋灭亡了,文天祥被押送到了元大都,关进了大牢。尽管元朝统治者百般威逼利诱,但他都拒绝了。元朝丞相孛罗审问他时,文天祥昂首挺胸,拒绝下跪,孛罗命令左右硬是把他按倒在地。孛罗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文天祥坦然的只求一死。并说道:“国家存在一日,身为臣子的就要尽一份力!”文天祥在牢里蹲了四个年头。
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的时候,劝他说:“我知道你是一个人才,所以不忍心杀你。只要你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为宰相。”文天祥不为所动:“我是宋朝的子民,宋朝亡了,就应该尽忠!只求一死!”元世祖没有办法说服这位宋朝的遗民,只好下令杀了他。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他向南方凝望了好一会儿,然后跪在那里,恭敬地拜了几拜,向宋朝深情地告别。然后走上刑场,就义时只有47岁。尽管文天祥英勇就义了,但是他那种一心为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广为传颂,历久弥新。
大凡在历史上被时人或后人所称道的人,要么有高尚的情操,要么有不凡的言行。文天祥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始终在后人心中激荡不已。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贵以身为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的高尚情怀。新中国历史上,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更是这种精神的典范。他对人民满腔热忱,总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即使抱病在身,也坚持工作在第一线。1964年5月14日,肝癌夺去了他42岁的生命。临终前,他只是说“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恰恰道出了一位共产党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为人民、为国家的 明末清初诗人邓汉仪有这样一句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一个人连生死这样的事儿都放下了,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文天祥、焦裕禄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印证了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当然,在现代社会一般不需要人们像前人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什么事情。但是,老子的话并没有过时,它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无身无欲,少考虑一点自己,多从大局着想,“以身为天下”,这样的人才能托付重任。至少,在不顺利的时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应该保持沉稳冷静的心态,不过分计较自身的得失。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