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在老子看来,水性即道性,人们能够观水悟道,在悟道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淡然如水的君子之交。水是最常见的东西,无色无味,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水来比喻人们的交往呢?关键在于水滋养了万物,却一点也不与人争。一个“争”字道出了人间万象。人为什么会交往?大多是为了利益,不少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刻意与人结交,可谓用尽心机。众所周知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这样被人骗取的。
当年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后,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自己也十分珍惜这幅作品,把它作为 传家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伺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萧翼与辨才交往是为了骗取《兰亭集序》真迹,这又怎么会是真心的交往呢?庄子也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真是至理名言。伯牙鼓琴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可说是对庄子之言的绝妙诠释。据说伯牙奉命出使楚国,就在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遇到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上。夜晚风平浪静,云开月出,景色宜人。望着空中皓月,伯牙心旷神怡,拿出携带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突然看见一个人挑着干柴,在那里静静地听。伯牙看见之后就停了下来,那人说,他是个打柴的,听见琴声美妙就驻足了。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又怎么能听懂我的曲子呢”就问:“既然你懂得琴声,那么你知道我弹得是什么曲子吗?”那人说:“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颜回的曲谱。”伯牙一听不禁大喜,立刻邀请那个人上船细谈。那人看到伯牙的琴后,就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造的。"接着,那人又把这琴的来历娓娓道来,伯牙听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伯牙又为他弹奏了几曲,请他欣赏。当琴声雄壮高亢之时,打柴人说,这是高山的雄伟巍峨。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又说,这是潺潺流水。伯牙听后惊喜万分,之前在自己用琴声表达心意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如今真是遇到了知音。他细问得知,打柴人叫钟子期,两人对酒当歌,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会于此。
挥泪而别之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原地,但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钟子期来。于是他就弹起琴来,可是钟子期依然杳无音讯,第二天,他就向当地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人们说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临终前他曾经留下遗言说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可以听见伯牙的琴声。
伯牙听罢,泪洒如雨,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弹起了当时给钟子期听的《高山流水》,弹罢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摔碎在青石上,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
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互诉心扉,根本就找不出一点功利之心,确实是君子之交。一曲“高山流水”,昭示着二人的交往像山一样雄壮,像水一样纯洁,这是真正的淡然如水般的君子之交。君子之交往往蕴含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和深情,绝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和铜臭味。历史上的很多故事恰恰便证明了这一点。唐代贞观年间,薛仁贵还未得志,他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里,生活几乎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后跟随唐太宗东征,屡立战功,被封为“平辽王”,回去后赫赫威名一时传遍京城,前来道贺送礼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是都被薛仁贵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就是王茂生送来的两坛美酒。可是打开之后,执事官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坛子里根本不是酒而是水!那些执事官打算重重惩罚王茂生,薛仁贵听了,并没有生气,交友圈,不仅耗时、费力、伤神,而且容易在吃喝玩乐、拉拉扯扯中受到腐蚀。领导干部要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提高自己的情趣品位,经常审视一下自己的“交往圈”,多交一些品格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多交一些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能力;多交一些敢于批评自己的朋友,才能保证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少出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