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第75章)。也就是说人民遭受饥饿的茶毒,是因为统治者搜刮的赋税太多,因此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欲望太多,因此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不畏惧死,是因为统治者自己太奢侈,所以老百姓才冒死犯上。
在这里,老子又在怨恨统治者的“有为”,从反面阐述“无为而治”的道理。老子质问,人民困苦饥饿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在寻求治国道理的时候都在追问这个问题,老子在那个年代就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这是统治者自身的原因,统治者摊在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太多了,如此竭泽而渔的做法就导致了人民挨饿。豪强大族、达官贵胄们经常享乐挥霍,还大肆兼并土地,搞得富人田园千亩,普通老百姓则无立锥之地,又怎么能不挨饿呢?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山川河流都是国家的,农民上山砍柴、到河里捕鱼都不允许,连田地都没有,统治者还经常催逼着交赋税,没有粮食,又怎么能过活呢?很多人只能吃树叶子、草根,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统治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之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大兴土木,一方面营建了东都洛阳,另一方面又挖通了著名的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时,他委派大臣宇文恺负责,宇文恺为了迎合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的心理,把工程搞得特别大,建设用的材料均要全国最好的。为了筹办这些东西,竟然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据说很多石料木料都是运自南方,仅仅一根柱子就动用了上千人,很多木材都要到深山老林里去砍伐,人民苦不堪言。每月征发二百万人,日夜不停地施工,不少人累死在工地上。给隋炀帝建造赏玩的大花园,极尽奢华,整个园子绵延二百里,里面建造了山海湖泊,至于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比比皆是。隋炀帝急功近利,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又开凿大运河,征发了一百多万百姓施工。
隋炀帝很喜欢巡游,他巡游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享乐,再一个就是摆威风。就在大运河刚刚完工后,隋炀帝就带着二十万人向南方出发了,上万条大船整装待发,他与皇后妃子乘坐四层楼高的大龙船,这些船上有宫室百间,装饰得金碧辉煌。紧跟在后面的是文武百官乘坐的上千条彩船,船只在运河上绵延二百余里。这还不够,隋炀帝竟然还征发了几万民工当纤夫。
船只所到之处,隋炀帝还命令两岸的老百姓进贡吃的,沿途州县的官员就逼迫老百姓大办酒席。隋炀帝到了江都之后更是尽情享乐,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这样折腾了半年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东都洛阳。自从第一次巡游之后,隋炀帝就有了巡游瘾,每年都要出巡一次。据说他心血来潮要巡视北方,因为道路不畅,就征发人民开凿太行山,铺了一条道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一百多万人在二十天内修筑长城,就这样,他在几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逛了一圈。可是北方没有宫殿居住呀,宇文恺就加班加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
隋炀帝的一系列造作妄为,早就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他一点也没有觉察到,骄奢的心理反而越来越严重,竟然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他下令全国的军队全部到涿郡会合,派人在东莱督造战船,那些民工在官吏的监视之下日夜泡在水里,时间一久身体竟然都腐烂了,很多人都被折磨而死。
隋炀帝又命令河南等地的百姓造五万辆大车,说是为了给兵士们送衣服、帷账等物。无数辆车浩浩荡荡地由南向北输送,不少人在路上饿死、累死,尸体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实在活不下去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纷纷起来反抗,隋朝的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了,但是隋炀帝还是陶醉在自己的巡游里面。
隋炀帝过多地征发民力、剥削人民,造成了民不聊生,这印证了老子所说的话。据说,当隋末农民起义军攻破洛阳的时候,发现仓库里的粮食都是满满的,这就是统治者“食税,太多的缘故呀。统治者见了老百姓挨饿,应当有怎样的想法呢?春秋时期,齐景公到宫外巡游的时候,看见道路旁边有一具尸体,就问晏子是怎么回事,晏子说这是饿死的。齐景公非常不解:“难道是因为我缺少恩德吗?”晏子说:“君王怎么能没有恩德呢?”齐景公更加不解了,就继续追问。晏子就说:“您的恩德已经遍及了后宫的水榭楼台,甚至那些玩物也给披上了装饰,您还营造内廷的种种玩赏之物,连后宫都泽被您的福祉,这些都是恩德的表现呀。不过,我还是想让君王的恩泽再推; 让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这样就不会有人饿死了。倘若不推广,那就是挥霍浪费,仓库里的粮食宁可烂掉也不给老百姓,那不是很危险吗?老百姓造反的原因不也是在这里吗?”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果然有所醒悟。
齐景公看到一位饿死的人有所醒悟,可是很多人未必能如此。为官者位高权重之后,便会不加节制,他们若能把自己的仁爱之心波及天下,不造作妄为,老百姓何来困苦挨饿?统治者何来自食恶果?这些事例真不能不令为政者仔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