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陈撄宁
|
陈撄宁(1880~1969)为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安徽怀宁县人。清末秀才。道号圆顿子。自幼受家庭私塾教育,儒学根基深厚。年十五因病改学中医,并慕出家人清修法,因萌“学仙”之志。1905年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未几因病退学,遂遍游名山寻师访友,开始步入“仙学养生”领域。民国初寄居上海,曾以三年时间通读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一遍。 同时又阅读大量其他养生、天文、哲学、医学、佛学等书籍,对养生之学兴味更浓。 抗战期间,在沪行医,并积极救治伤员和难民。上海沦陷时,家中书物,荡然无存。1956年参加筹建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翌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1961年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团结道教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开展道教学术研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陈撄宁对儒、释、道三家之学,皆有较深的造诣,且擅“仙学”。他认为“仙学” 自古以来便自成一家,故应独立发展;“仙学”的现实意义是“益寿延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追求“长生久视”。他认为所谓“仙人”,“乃是精神与物质混合团结锻炼而 成的长生者”。 陈撄宁认为“仙学”养生术虽多,而主要是道教内、外丹道。认为“仙学”正宗方法有三,即:天元神丹服食,指李清虚、陈虚白、伍守阳、柳华阳之丹法;地元灵丹点化,指外丹烧炼之法;人元金丹内炼,指《参同契》《悟真篇》之类丹经。他曾偕道友从事外丹烧炼,未取得积极成果,乃从地元丹法转为人元内炼,即由外丹转为内丹,以老、庄“深根固蒂”、“守一处和”之说为其理论基础,从炼养人体精、气、神入手, 主张“性命双依,命为重”。谓“性无命则不可立,离命即不足以见性,有命而性自在其中矣,故曰:命为重也”。自称其炼养要旨是:“神、气合一,动静自然。”即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使先天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晚年推行“静功疗养法”,为其“仙学”养生术中较为实用的部分。 陈撄宁从事道教研究六十余年,治学精勤。他不同意前人所谓“道家之学,杂而多端”之说,将《正统道藏》所收各书按内容分为道学,道通、道功……等十四大类,并著《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道藏书目分类》等。其他论著尚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最上一乘性命双修廿四首丹诀串述》《论性命》《辩〈楞严经〉十种仙》《〈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 华〉内外篇》《口诀钩玄录》等。晚年撰《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静功总说》,并主编《道教知识汇编》《中国道教史提纲》等。
|
点击数:2353 录入时间:2011/4/18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