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琼州探源之姓氏篇——古今英贤、昭显于世

李氏宗祠

   

   李姓是世界最大姓氏,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姓氏,全部人口将近1亿。公安部4月24日公布的新版百家姓排名,李姓为全国第二大姓,人口八千多万。李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鹿邑一带。先秦之时已有李姓族人迁居山西、四川等地。随着唐朝的建立,李姓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最为尊贵,可以赐姓、随姓(奴随主姓),加上改姓,因而李姓人口发展迅速,比重增大,李姓族人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且远播海外,唐代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清之际,李姓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市,在海外几乎遍布全球。主要分布在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
  历史上李姓政治地位显赫。据有关史料统计,李姓族人仅称帝王者就达六十多人,这是其他姓族所不比的。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有三次。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从李渊始,历22帝290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王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成为国中第一大姓。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蕴建立的安南国(今越南)李氏王朝,历8主216年。由辽东迁往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建立的朝鲜李氏王朝,历26代五百余年。
  纵观历史,李氏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李耳、李冰、李斯、李广、李世民、李德裕、李白、李纲、李光、李时珍、李大钊,李四光等杰出人物。旅居海外的李氏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乐物理奖和化学奖。祖籍广东大埔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这些人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熏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是正史记载的中国李姓第一个人。老子遗留下来的《道德经》,也叫《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到全球,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之中。在海南省文化之乡文昌市,有一座国内罕见的“李伯阳公祠”(当地人俗称为“老子庙”),座落于文城镇文东里23号孔子庙旁边,是七十多年前海南李氏父老乡亲和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集资建造的,独具典型的南洋建筑风格。
  现在已知世界各国的李氏宗亲组织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会”、“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一百余个。“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设在我国台湾省台北市,是李氏宗族组织中规模最大、机构最完整的世界性李氏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10月29日。海南李姓在海外的宗亲组织有新加坡琼崖李氏公会、马来西亚槟城琼崖李氏公会、泰国李氏宗亲联谊社等。李氏子孙通过这些宗亲组织,把李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的门风发扬光大。木本水源,宗归于一。每个李氏后裔,走到天涯海角,都能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融汇到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自唐至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李氏先人先后移民海南。因此,海南李氏的来源是多源的。由大陆迁移来海南的李氏迁琼始祖究竟有多少个?目前尚未准确统计,但已知的有四十八个左右。最早的是唐代的李德裕,其他都是宋代及其以后迁琼,大部分来源于福建省,而且基本上都是陇西郡李氏后裔,估计占八九成,其中又以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当时被封为闽越江王,其子孙多居住福建、江浙一带。)派系占多数。
  海南李氏人口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数百个村庄。许多市县都有一些居住高度集中,甚至纯李姓的村落,如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多港峒李氏村、澄迈县的罗驿村、万宁市的琉川村、文昌市迈号镇的李村、三亚市的毕兰村(西园村)、海口市龙泉镇东占社区的13个村、老城镇的新李村、陵水县的岭仔村、昌江县昌城镇的浪炳村等。这些村庄,读书风气都较浓,读书人较多,为海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海南李氏在各行各业和祖国各地乃至海外,涌现出不少精英人物,如琼籍朝官出使国外第一人李珊、清代进士李琦、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有中共琼崖早期革命家李爱春和李汉,当代有新时期好战士、抗洪英雄李向群等。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李姓总人口约四十六万,占海南总人口的6%左右,排第四位(我省姓氏居前三名依次为王姓九十多万,陈姓约七十万,符姓五十多万)。

  李氏渡琼始祖: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宪宗、德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是海口五公祠中奉祀的五公之一。
  李德裕幼有大志,刻苦攻读,却不喜科试。为人卓荦有大节,并精通《汉书》和《左氏春秋》等典籍。自唐穆宗朝起,历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兵部尚书等职,朝中书诏,多出其手。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武宗朝(841~847)再任宰相,力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时朝廷的“牛李党争”,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在武宗皇帝支持下,处于上风,而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处于劣势。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驾崩。2天后宣宗皇帝登基,“牛党”得势。是年四月初三,李德裕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五月“牛党”骨干白敏中入朝为相。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又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九月再降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李德裕带着妻子和二个儿子及弟弟李德禧,经长途跋涉抵达崖州。在凄凉处境中,仍坚持读书作文,著《穷愁志》数十篇。是年十二月十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
  李德裕后裔相传迁移至海南岛南部的黎族聚居地。据《崖州志》卷13《黎防志?芽村峒》条载,乐东“多港峒,李德裕弟德禧从抱班(即今抱板)移居于此,今村有李阁老祠”。今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乡南只爱村原称多港村,有2000多人口,大多为李姓人家,他们世世代代均口口相传是李德裕后裔,已同化于黎族。村中原有“李阁老祠”,俗称李宰相祠。清代崖州才子吉大文五律诗《多港黎村李宰相祠》记之:“万里投荒客,今生入鬼门。朝端无党羽,海外有儿孙。冠带唐家宝,丞尝李氏村。孤寒空下泪,南极望归魂。”

  李氏迁琼先祖

  自唐代李德裕渡琼后,从宋代起又有李氏先祖陆续迁琼,有据可考的达三十多人:
  李文简,原籍山东定县(今青州市益都县),约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渡琼,初居琼之东部,漫游文昌,庠生。子孙后迁居儋州长坡罗训村(现属东成镇田表村)。
  李三畏,字圣轩,陇西郡系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后裔。福建泉州李伯休长子李容(榕)之子,赠奉政大夫,北宋至道间(995~997)游宦来琼,籍居万安之琉川村(今属万宁市),其后裔播迁万宁、澄迈、定安、文昌,以至全琼各邑。
  李有德,唐天文学家李淳风后裔,宋将军李处耘之子,应舅弟吴建选(进士,琼州太守)邀约来琼掌教,置田产居于琼山。其第八代孙李治自琼山下田村迁移到临高县武屯村,后又移兰栋村。延三十八代,4个自然村。
  李荣,陇西郡系李元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后裔。宋迪功郎,由福建省莆田而宦琼,寿终故里,次子李通家于琼山,为初祖。
  李森,宋朝进士,原籍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坎头村,受命入琼任琼山县丞。兄弟三人同入琼,李森排行第二,弟落籍会同(今琼海),兄落籍万州(今万宁),李森祠建琼海博鳌镇仓贡村。
  宋代迁琼的李氏先祖还有李贤桂(祠堂在琼海长坡镇东塘新村)、李奇之(南宋进士,籍居文昌)、李侃(南宋宁宗庆元三年自福建莆田来琼,定居琼山)、李贤(原籍福建福州府古田县野牛村,南宋理宗宝祐六年赐进士,景定四年任琼州府澄迈县令,籍居红丹岭村,祠堂建在嘉积镇台湾路仙鹤村)、李太素(宋末由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迁琼,隶籍琼山)、李材卿(原籍福建莆田,宋末赐进士出身,受封文林郎,正七品,度宗咸淳间以承信承将领司任澄迈县令,住贵平乡)、李日新(南宋绍定五年进士,咸淳间奉宰文昌,因居于此,祠建琼海长坡镇龙虎村)、李甘山(宋进士,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受任南宁军知军,报籍儋州邑青兰村)、李泰(宋末过琼,据琼山甲子谱,落藉琼山,四子分居琼山、澄迈、定安、文昌)。
  元代迁琼的有李仁(元末抵琼避难于澄迈)、李思萱(元初携从弟李成第南迁渡琼,居文昌,为李氏入文始祖)、李日圣(居琼山)、李贤(自莆田白塘迁琼,居琼山大林,后继移于东河,再移上东岸)、李至宁(元至正五年由广州分府转任琼州知府,至今已三十二代。祠堂在琼海潭门镇高洁坡村)、李良(元朝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部选入琼州文昌县正堂,祠堂在琼海大路复礼村)、李广发(原籍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啖桃村,元朝至正末迁移琼,曾任定安县镇守官,祠建琼海中原大克)、李密(元末渡琼,授任儋州军判、崖州军判,卒于崖州府署)。
  明代渡琼的有李宁(明代奉旨入琼防守琼郡,居海口府城丁字街头)、李朝林(生四子,衍派9代,一村33户165人)、李真官(居临高县道灵村)、李魁(明代进士,官拜明廉,特授安徽泾县东南巡按,明崇祯末入琼)、李奇明(明末乡岁进士,受任广东东莞县儒学,游宦于琼,清初迁居于文城内)、李凤(明洪武五年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岸头村渡琼居万宁东门街,后又迁东山村。至今已21世约五百余年)。
  此外,还有部分年代待考的迁琼始祖,如李天贞(由福建福州府抚城县甘蔗村迁移来琼,居昌江县耐村,发展至今历十四代,总人口一万人)、李义勇(谱载“官至都原”,三子分居于临高、澄迈、儋州,后裔有儋州爱图村支祖,繁衍39代)、李文炯(岁贡出身,由粤渡琼,任琼州府琼山县知县,兼琼州参军。报籍琼山张吴村,繁衍26代)、李景贤(三百多年前自福建福州府莆田县残荷村迁移来琼,初居海口东营北祚)。

  琼籍朝官出使国外第一人:李珊

  李珊,字延珍,号古愚。明代琼山县官隆图(今属海口市谭文镇至甲子镇一带)人。父李立,兄弟3人,为长子。自幼聪明好学。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举,成化二年(1466)会试登罗伦榜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职掌传旨、颁诏、册封等事项)。成化八年(1472),受明宪宗委派,赐从一品官服,奉旨出使占城(今属越南),历尽艰辛,于成化十年(1474)冬还朝复命,为历史上琼籍朝官出使南洋第一人。
  李珊回国后,受宪宗皇帝赐敕嘉奖,选南京福建道监察御史,尽忠职守,以能干见称。巡察畿城,铁面无私,除恶扬善,权贵惶遽,吏治澄清,百姓呼为“李阎罗”。当时的诗人书家张弼赞之曰:“阎罗声望重南都,千里清风酷暑无。到处苍生迎马拜,于今不说老龙图。”“鹤城重见李阎罗,鬼哭山摇百姓歌。此去好须调玉烛,几多阴阱望阳和。”后调任广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行前,南京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王恕(介庵)赋诗送行:“大火西流七月天,清风送我佥宪船。一生慷慨心无愧,几载勤劳节更坚。肃政还当除积弊,安民莫若问遗贤。知君久负匡时志,事业终须照简编。”奉敕赴桂提督军务,整顿柳州、庆远等府兵备,肃政除弊,威施南疆,深得壮、瑶各族民众嘉许。
  李珊正当得志之时,毅然退休归田,诗酒自怡,吟咏皆得泉石之趣。曾自嘲道:“懒说畏途重御辔,沉思宦海尚惊涛。浮生了却邯郸枕,风月蓬山满背鳌。”诗文以流利敏畅闻名一时,著有《古愚集》。琼山府城小北门内有为他立的登第坊、进士坊、绣衣坊、昼锦坊。墓葬琼山府城薛村(省国兴中学旁)。

  宋朝名臣 李纲和李光

  海口五公祠中奉祀的另两位李氏历史名人是李纲和李光,都是宋朝名臣。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唐太宗李世民后裔,祖籍福建邵武,后迁江苏无锡,南宋宰相。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力主抗金,强烈要求高宗严惩投降变节者,举荐宗泽等抗金派任重要职务。因反对京都南迁避敌而遭高宗、秦桧等投降派打击,被贬万安军(今海南省万宁县),后赦还,著有《梁溪集》。今为海口市五公祠奉祀的五公之一。
  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因指斥秦桧“怀奸误国”,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被贬为绍兴(今浙江绍兴)知府。绍兴十四年(1144)又移琼州(治所在今琼山县府城镇)安置,共居住了6年。因被诬与胡铨赋诗唱和讽议朝政,于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再移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安置。居琼十余年,虽身处逆境,仍论文考史,著有《儒学记》等书。年逾八十仍精力不衰,海南亭台楼阁多有其题咏。秦桧死后得复官职。今为海口市五公祠奉祀的五公之一。

  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

   李向群(1978.9?觸1998.8),新时期英雄战士。1978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1996年1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塔山守备英雄团3营9连1班当战士,上等兵军衔。在部队中艰苦奋斗,认真学习,刻苦磨炼,助人为乐,勇于奉献,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
  1998年8月4日随部队赴湖北荆州地区参加抗洪抢险。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9次参加重大抢险活动,1998年8月在抗洪抢险前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向群带病坚持抗洪,因劳累过度而昏倒在大堤上,经抢救无效,于8月22日逝世,以身报国,年仅20岁。英雄战士李向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于不顾,以其20年的短暂生命和22个月的短暂军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用自己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英雄战士的高大形象。
  1999年4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号召全军广大官兵向他学习。4月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所在的集团军为他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称号。2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全国全军掀起宣传学习李向群英雄事迹的热潮。他曾就读过的琼山市东山圩小学,被海南省政府命名为“向群小学”。
    为纪念李向群而建立的李向群广场座落在海口市东山镇西南的南渡江畔,占地面积12亩,占地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硬化面积1999平方米,该广场由烈士纪念塑像、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等部分组成。

  李姓来源和相关故事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李氏出自赢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以官职为理氏,后改为李氏。
  李氏的血缘始祖是虞舜时代的司法大臣皋陶。皋陶(又叫咎繇),系黄帝轩辕氏之孙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老家在山东曲阜,原姓偃。皋陶以理官著称,自皋陶至理徵,历26世,一直袭理官之职,故其后裔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期,纣王昏庸无道,身为理官的理徵刚直敢谏,为纣王所杀害。其妻妾和氏带了8岁的儿子利贞逃到伊侯之墟(在今河南境内)。在濒临饿死之际,采木子(木本植物果实)以食之,母子得以活命。此后利贞为避追捕,以“木子”为姓,改姓“李”氏,故李氏后人称李利贞为受姓始祖。
  约传至第十七代的李耳,字伯阳,谥聃,世称老子,为周平王之太史官,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正史(司马迁《史记》等)所记的中华李姓第一人。中华李氏,南方多为陇西郡之后裔,北方多为赵郡之后裔,但其根都出自陇西,故陇西为天下李之根基。
  李氏的来源还有出自他族、他姓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余)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此外,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李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广汉郡、梁国、南阳郡等。堂号:“陇西”、“赵郡”、“平棘”等。

浙江省嵊州市王羲之墓王氏宗祠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墓位于嵊州市金庭镇后厂村。在墓地现存的墓琢、墓碑、碑亭、墓道、墓道坊等建筑之下,长眠着这位独创了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的“书圣”。(本版稿件摘自《中国百家姓寻根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编:刘金兰 作者:)

海南经济报 http://www.hnjjb.com 2007年12月09日 03:36

点击数:4105  录入时间:2011/4/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